20世纪50年代末
郭慕孙[中]首次创立广义流态化理论 流态化是指固体颗粒在流体的作用下,呈现出与流体相似的流动性能的现象。颗粒虽然不断运动,但它们并不通过容器连续流进或流出,此种流动状况被称为经典流态化。但在有些过程中,颗粒和液体同时流入和流出,即颗粒的平均位置随时间而改变,此种流动状况被称为广义流态化。1943年,中国化工专家郭慕孙(1920—2012)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45年,他赴美国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化工系并于1946年获硕士学位。他在美国主要从事流态化、煤的气化、低压空气分离和气体炼铁等工作。硕士期间他与导师共同撰写《固体颗粒的流态化》一文并于1948年发表在美国《化工进展》杂志上。1956年,他回国后,一直从事化学工程及化学反应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流态化研究室(任室主任)。20世纪50年代末,他发现了“散式”和“聚式”两个不同的流态化现象;提出了“无气泡气固接触”概念;首先提出了垂直系统中的广义流态化和加速运动下的“广义流态化理论”,并应用于垂直系统中各种不同的流态化操作;他对广义流态化系统中颗粒和流体的运动作了分类,根据颗粒和流体的流向及流化系统中是否设有分布板,分为八种可能的操作方式,并将散式流态化理论推广到广义流态化,对各种操作方式进行分析,在流态化理论研究中自成学派。他注重流态化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1978年,他研究的“大冶铜钴铁矿硫酸化焙烧”“贫铁矿的流态化磁化焙烧”“阿尔巴尼亚红土矿的还原焙烧”等成果均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1979年,他研究的“气控式多层流态化床及其在净化气体中的应用”等成果,解决了多层流态化床不稳定性问题,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他发明了“流态化气体还原铁鳞制铁粉”工艺,为中国铁粉生产开创了一条新的工艺路线,获中国科学院技术成果奖一等奖。郭慕孙在流态化反应工程、冶金过程物理化学方面造诣尤深;他对流态化理论研究具有独创性见解。郭慕孙是我国流态化技术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是国际流态化技术学科领域有声望的科学家之一,他在流态化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