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

1974年

拜耳股份公司[德]生产杀菌剂唑菌酮 唑菌酮又称粉锈宁,学名是1-(4-氯苯氧基)-3,3-二甲基-1-(1,2,4-三唑-1-基)-丁酮,它是高效内吸性杀菌剂,兼有保护、治疗作用。唑菌酮的制备流程是:先将对氯苯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对氯酚钠,再与α-溴代频哪酮反应生成α-对氯苯氧基频哪酮,然后与溴反应生成α-对氯苯氧基-α-溴代频哪酮,最后与1,2,4-三唑反应生成唑菌酮。1914年,德国人里姆(Riehm,I.)首先利用有机汞化合物防治小麦黑穗病,标志着有机杀菌剂发展的开端。1934年,美国人蒂斯代尔(Tisdale,W.H.)等发现了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的杀菌性质。20世纪40—50年代,人们先后开发出了三个系列的有机硫杀菌剂:福美类、代森类和三氯甲硫基二甲羧酰亚胺类。此外还有:有机氯、有机汞、有机砷杀菌剂。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开发出了内吸性杀菌剂。1965年,日本开发了有机磷杀菌剂稻瘟净。1966年,美国开发了萎锈灵(carboxin,分子式C12H13NO2S,是一种具有内吸作用的杂环类杀菌剂)。1967年,美国开发了苯菌灵(benomyl,分子式C14H18N4O3,是一种内吸性杀菌剂)。1969年,日本开发硫菌灵(thiophanate)。1974年,联邦德国拜耳股份公司(Bayer Aktiengesellschaft)开发生产唑菌酮。1975年,美国开发了三环唑(tricyclazole,分子式C9H7N3S,是一种专治稻瘟病的杀菌剂)。1977年,瑞士开发了甲霜灵(metalaxyl,分子式C15H21NO4,是一种酰胺类杀菌农药)。1978年,法国开发了三乙磷酸铝。上述内吸性杀菌剂成为20世纪70年代杀菌剂发展的主流。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发展保护性杀菌剂。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发展内吸性杀菌剂和农用抗生素,并停止使用有机汞剂。

孟山都公司[美]开发制取顺酐新工艺 顺酐全称是顺丁烯二酸酐。其生产方法主要有苯催化氧化法(苯和空气或氧气在V-Mo-P系催化剂作用下,经气相催化氧化生成顺酐)、丁烷催化氧化法(丁烷和空气混合后,在V-Mo催化剂作用下,经气相催化氧化生成顺酐)、C4烯烃催化氧化法(以混合C4馏分中的有效成分正丁烯、丁二烯为原料,在空气或氧气的存在情况下,在V205-P205系列催化剂的作用下,气相氧化生成顺酐)等。20世纪40年代,刘易斯(Lewis)等人发明了“烃类晶格氧选择氧化”技术,即用可还原的金属氧化物的晶格氧作为烃类氧化的氧化剂,按还原-氧化(Redox)模式,先将烃分子与作为催化剂的晶格氧在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生成氧化产物,失去晶格氧的催化剂被输送到再生器中,用空气氧化到初始高价态,然后再送回反应器中进行反应。该技术可避免气相和减少表面的深度氧化反应,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和原料浓度,使反应产物容易分离回收,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化工技术。1974年,美国孟山都公司开发出了丁烷晶格氧氧化制取顺酐新工艺,并建成了第一套工业装置。该工艺用催化剂的晶格氧代替气相氧作为氧源,按还原-氧化模式,将丁烷和空气分别送入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反应器和再生器,使顺酐收率由50% 提高到72%,未反应的丁烷可循环利用。该工艺被誉为绿色化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