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5000—B.C.3300年
榫卯结构 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因应用范围不同有很多做法,如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做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联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榫卯结构的木质构件,证明中国当时就已开始使用。
中国发明漆器 漆器是用漆涂在竹、木等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或工艺品。所用漆是从漆树割取,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的天然液汁。从现有考古资料看,此项技术发源于中国,时间是河姆渡文化时期。中国南方的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北方的龙山文化,都有相关的器物出土。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中发现一件朱漆木碗,木碗口径9.2~10.6厘米,高5.7厘米,底径7.2~7.6厘米。木碗由整段圆木镂挖而成,敛口,呈椭圆瓜棱形,圈足,器薄而匀,造型美观,内外有薄层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有光泽。经用微量容积进行热裂收集试验,确认木碗上的涂料为生漆。朱漆碗的发现,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认识了漆的性能,并能调配颜色用以制器。这是现知最早的漆器。
中国搓合技术已达到较成熟的水平 搓合是制绳的主要方法。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段草绳,直径约1厘米,由两股合成,纤维束均经撕分,最精细的为0.5毫米。草绳单股S捻,整体Z捻,可能是用右掌在右腿(或左掌)上先向前搓两个单股,再向后退,合股而成。这件实物的出土,说明中国早期的搓合技术在B.C.5000年左右就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