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

1971年

美国电纺公司在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上展出静电纺纱机 静电纺纱是自由端纺纱的一种形式。其基本原理是当电介质放入静电场中将出现极化过程,使两端产生束缚电荷。由于这种束缚电荷的出现,电介质在静电中极化后受库仑力的作用,使纤维伸直、排列、凝聚获得自由端。静电纺纱能使传统纺纱过程中的加拈和卷绕过程分开,达到高速、高产及缩短工艺流程。静电纺纱的研究起源于美国,1949年,美国人肯尼迪(Kennedys,E.S.1919—1995)首次获得静电纺纱装置的专利,其后美国不少纺织企业进行静电纺纱研究。1971年美国电纺公司在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上曾展出一台20锭样机(ESPⅢ型),引起人们对静电纺纱研究的重视。自此以后,静电纺纱机得到较快发展。

数控工业缝纫机问世 数控工业缝纫机是一种以程序纸带控制缝制衣服特定部位(领、袋、袖头、门襟等)尺寸和式样的缝纫机,简称“NC”缝纫机。这种由电脑程序控制的缝纫机的最大特点是:变换尺寸和式样便捷,使成品规格标准化,并使工人可以进行多机台操作,大幅度提高缝制的劳动生产率。1971年,日本东京重机工业(Juki)公司,美国格伯(Gerber)公司、意大利内基(Necchi)公司相继开发出自己品牌的数控工业缝纫机,并在世界纺织服装机械博览上展出。

日本东丽公司推出人造麂皮绒 人造麂皮绒是以涤纶、腈纶、锦纶、醋酸纤维等化学纤维为原料,用起绒或植绒法制得的类似天然麂皮的织物。1971年,日本东丽公司首先推出爱克萨纳(Ecsaine)人造麂皮制服装。其后几年内,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国相继用静电植绒法制得仿麂皮织物。1981年,日本仑敷公司又发明出索夫里纳(Sofrina)茸毛型仿麂皮织物。1982年,日本东丽公司则发明出用复合纤维织成底布,经聚氨酯浸滇、磨绒,再经起绒、后整理加工成型,结构与天然麂皮非常相似的双面高级人造麂皮绒。它克服了动物麂皮着水收缩变硬、易被虫蛀、缝制困难的缺点,具有质地轻软、透气保暖、耐穿耐用的优点,适宜制作春秋季大衣、外套、运动衫等服装和装饰用品,也可用作鞋面、手套、墙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