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
中国硅酸盐学会在北京成立 1945年,中国在重庆成立了中国陶学会。1949年10月,学会编辑出版了《陶工通讯》。1951年,学会改名为中国窑业工程学会,《陶工通讯》改为《窑工通讯》。同年10月,该刊因故停止活动。1956年,在中国窑业工程学会的基础上,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硅酸盐学会筹备委员会。1959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大会决定正式成立中国硅酸盐学会(Chinese Silicate Society)(该组织现设有18个专业分会和3个工作委员会;现有地方学会124个;学会设有5个办事机构)。1962年,《窑工通讯》改名为《硅酸盐学报》。1964年和1983年,学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会的主要工作是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组织重点学术课题的探讨和科学考察活动。1982年,学会出版了《中国陶瓷史》。1984年,学会又出版了《硅酸盐辞典》。学会迄今举办了水泥混凝土国际会议、国际高性能陶瓷会议、国际耐火材料会议、中国玻璃国际工业技术展览会、中国国际玻璃及搪瓷工业技术和设备展览会等;参加了国际玻璃协会、国际陶瓷联合会、联合国际耐火材料学术会议组织、国际晶体生长组织等国际学会组织。该会是由中国硅酸盐(无机非金属材料)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的法人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
标准油公司[美]建成固定床加氢裂化装置 加氢裂化是在加热、高氢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使重质油发生裂化反应,转化为气体、汽油、喷气燃料、柴油等的过程,它包括加氢、裂化、异构化和氢解等。加氢裂化装置按反应器中催化剂的不同状态分为固定床和沸腾床和悬浮床等;按工艺流程可分为一段加氢裂化流程、二段加氢裂化流程、串联加氢裂化流程。20世纪30年代,德国和英国以二硫化钨-酸性白土为加氢裂化催化剂处理煤焦油。1959年,美国谢夫隆公司开发出了Isocracking加氢裂化技术。不久,环球油品公司开发出了Lomax加氢裂化技术,联合油公司开发出了Uicraking加氢裂化技术。195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标准油公司(The Standard Oil Company)建成固定床加氢裂化装置,在工业生产中得到较广泛应用。1966年,中国建成了第一套4000kt/a的加氢裂化装置。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开发的中压加氢裂化及中压加氢改质技术得到应用和发展。加氢裂化装置的建成标志着石油炼制技术进一步发展。
壳牌公司[美]用丙烯气相氧化法生产丙烯醛 1959年,美国壳牌公司(Shell Group)首先实现丙烯气相氧化工艺的工业化。其具体过程是:将丙烯、空气和水蒸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与催化剂一起送入固定床反应器,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进行反应,反应释放的热量回收用以蒸汽的生产。反应生成的气体混合物用水急冷,从急冷塔出来的尾气放空前经过洗涤。从急冷塔塔底出来的有机液进汽提塔,汽提出丙烯醛和其他烃组分,然后用蒸馏法从粗丙烯醛中除去水和乙醛。后来,该公司采用钼-铋系和锑系催化剂,提高了丙烯醛的回收率。此外,丙烯醛的制备方法还有:第一,甘油脱水法,即将甘油与硫酸氢钾或硫酸钾、硼酸、三氯化铝在一定温度下共热,将反应生成的丙烯醛气体蒸出并经冷凝收集制得粗品,将粗品加10%磷酸氢钠溶液调pH值至6,进行分馏,收集50~75℃馏分,即得丙烯醛精品。第二,甲醛乙醛法,即在用硅酸钠浸渍过的硅胶催化作用下,由甲醛和乙醛气相缩合制得丙烯醛。丙烯醛是重要的反应中间体,它的工业化生产促进了多种化工产品的合成。
杜邦公司[美]生产均聚甲醛 聚甲醛是一种热塑性树脂,按其分子链中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均聚甲醛和共聚甲醛。均聚甲醛密度、结晶度、熔点都较高,但热稳定性差,加工温度范围窄,对酸碱稳定性略低;共聚甲醛密度、结晶度、熔点、强度都较低,但热稳定性好,不易分解,加工温度范围宽,对酸碱稳定性较好。合成均聚甲醛的过程是:将高纯度甲醛通入含有阳离子型催化剂的惰性溶液中聚合成均聚甲醛,再在醋酐作用下,将端羟基酯化,得到热稳定的聚甲醛;然后加入抗氧剂等助剂,即可制得均聚甲醛产品。共聚甲醛主要是由三聚甲醛共聚制备。其合成过程是:在浓硫酸或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下,由浓度65%~70%的甲醛,得到三聚甲醛并精馏为高纯品,后者在路易斯酸[指电子接受体。美国化学家路易斯(Lewis,Gibert Newton 1875—1946)提出了酸碱理论:凡是可以接受外来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为酸;凡是可以提供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为碱]的作用下,与少量共聚单体开环聚合为共聚甲醛。1956年,美国杜邦公司由甲醛聚合得到甲醛的均聚物——均聚甲醛,并于1959年实现工业化生产。现在,美国、日本和西欧共有八个工厂生产聚甲醛。均聚甲醛的生产是聚甲醛的第一次工业化产物。

均聚甲醛产品

碳纤维产品
联合碳化物公司[美]和空军材料实验室[美]首次生产碳纤维 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纤维材料。碳纤维按原料来源可分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黏胶基碳纤维、酚醛基碳纤维、气相生长碳纤维;按状态分为长纤维、短纤维和短切纤维。碳纤维可分别用聚丙烯腈纤维、沥青纤维、黏胶丝或酚醛纤维经碳化制得。碳纤维的制造包括纤维纺丝、热稳定化(预氧化)、碳化、石墨化等4个过程。其间伴随的化学变化包括脱氢、环化、预氧化、氧化及脱氧等。1959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和美国空军材料实验室首次用黏胶纤维生产碳纤维。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研究碳纤维。到80年代,中国开始研究高强型碳纤维。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碳纤维工业进入了产业化。目前,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少数国家掌握了碳纤维生产的核心技术,并且能够规模化生产。这些国家一方面对中国碳纤维行业实施技术封锁,另一方面又积极地将其碳纤维输入中国市场,增加了中国本土碳纤维企业的压力。2016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高性能碳纤维,突破了日本的技术封锁。
杜邦公司[美]生产二氧化钛 二氧化钛又称钛白,是一种重要的白色无机颜料。它还具有净化空气、防晒等功能。它分为锐钛矿型(简称A型)和金红石型(简称R型)。二氧化钛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硫酸法和氯化法。运用硫酸法能够生产锐钛型和金红石型,但是,由于硫酸法的副废品产量太大,因此,许多工厂都已经关闭或转为氯化法生产。运用氯化法只能生产金红石型,其过程是:原料在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氯化,得中间产品四氯化钛,经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钛。此法废副品产量较少、产品质量高,但此法在工艺上和设备上都相对复杂,技术难度大,对材料的质量要求较高,其依赖原料天然金红石短缺且昂贵。1959年,美国杜邦公司运用氯化法生产金红石型二氧化钛。氯化法的诞生丰富和发展了二氧化钛制造技术。
希亨[美]和亨利-朗根[美]首次发明半合成青霉素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Fleming,Alexander 1881—1955)在实验室发现了青霉素及其抑菌作用。1938—1941年,弗劳雷(Florey,Howard Walter,1898—1968)和钱恩(Chain,Emst Boris 1906—1979)经分离制得青霉素,并发现它对全身性细菌感染有良好治疗效果,是一个高效低毒抗生素。但是,随着青霉素的大量使用,细菌对青霉素产生的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的蔓延已成临床上一个严重问题。另外,青霉素还存在抗菌谱不够广、易引起过敏反应等问题,因而其应用受到限制。1959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希亨(Sheahen,J.C.)和亨利-朗根(Henry-Langen,K.R.)用微生物合成与化学合成相结合的方法,从青霉素发酵液中分离出青霉素母核6-APA,并成功地合成了第一个半合成青霉素——苯氧乙基青霉素。从此开始了对青霉素结构改造的研究。但是,半合成青霉素的抗菌活性均不及天然青霉素G。半合成青霉素包括耐酸、耐酶、广谱、抗绿脓杆菌广谱等类型。半合成青霉素可以通过以6-APA为中间体与化学合成有机酸进行酰化反应制得。中间体6-APA通过微生物产生的青霉素酰化酶裂解青霉素G或V而制得,也可从青霉素G用化学法来裂解制得,但成本较高。近年来,利用酶固相化技术生产6-APA,可以简化裂解工艺过程。半合成青霉素使青霉素类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英]建成第一座轻质油蒸汽转化厂 合成气是以氢气和一氧化碳为主要组分、供化学合成用的一种原料气,它通过蒸汽转化法和部分氧化法制得。第一,蒸汽转化法以天然气或轻质油为原料,与水蒸气反应制取合成气;天然气或轻质油蒸汽转化的主要反应为强吸热反应,反应所需热量由反应管外燃烧天然气或其他燃料供给。第二,部分氧化法把管内外反应合为一体,不预脱硫,反应器结构材料比蒸汽转化法便宜,它广泛适用于从天然气到渣油的任何液态或气态烃。1913年,人们通过合成气生产氨。1915年,米塔斯(Mittasch,A.)和施奈德(Schneider,C.)用蒸汽和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在镍催化剂上反应获得了氢。1928年,美国标准油公司(The Standard Oil Company)首先设计了一台小型蒸汽转化炉生产出氢气。1939年,德国用乙炔氢羧化工艺生产丙烯酸及其酯。1945年,德国鲁尔化学公司用羰基合成(即氢甲酰化)法生产高级脂肪醛和醇。1959年,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 Limited)发明轻质油原料的蒸汽转化法,并建立了第一座转化工厂。轻质油蒸汽转化与天然气蒸汽转化相似,但比天然气蒸汽转化困难。其主要表现在:转化中必须采用抗析炭催化剂(采用镍催化剂并以氧化钾为助催化剂,氧化镁为载体);在蒸汽转化前,需先严格脱硫,并同时加氢;裂化轻油脱硫比较困难,一般用直馏轻质油制取合成气;轻质油价格较高,只有在天然气比较缺乏的地方才用轻油生产合成气。
中国化工学会成立 中国化工学会全称为中国化学工业与工程学会(The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简称CIESC)。其前身是中华化学工业会和中国化学工程学会。中华化学工业会于1922年4月23日在北京成立。1923年,学会创办了会刊《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1926年,该刊改名为《化学工业》。1946年,学会又创办了科普刊物《化学世界》。中国化学工程学会于1930年2月9日在美国成立。1934年出版会刊《化学工程》。1950年,中国化学工业会与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决定将会刊《化学工业》和《化学工程》合并改刊名为《化学工业与工程》。1956年,中华化学工业会和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合并成立中国化工学会筹备委员会。1959年,中国化工学会筹备委员会与中国化学学会合并成立了中国化学化工学会。1963年,两会又分为两个独立的学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学会被迫停止了活动。1978年,学会重新开始活动并确定了外文名称。1984年,中国化工学会橡胶学会加入国际橡胶会议组织。1996年,学会成立了“侯德榜科学技术发展基金”。2001年,在“侯德榜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内又设了“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同年,学会参与成立了世界化学工程联合会。2004年,中国化工学会加入亚太化工联盟。2012年,学会在北京召开了第39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学会定期出版《化工学报》和《化工进展》等学术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