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6年

1826年

恩弗多尔本[德]首次发现苯胺 1826年,德国化学家恩弗多尔本(Unberdorben,Otto 1806—1873)从干馏靛蓝中发现一种物质,它易与酸化合形成结晶体(kristallin)。1834年,德国化学家龙格(Rung,Friedlieb Ferdinand 1795—1867)在煤焦油中添加酸溶液加热后分离出一种油,再将其蒸馏后生成蓝色、红色和白色三种物质。1840年,德国药剂师弗里茨舍(Fritzsche,Carl Julius 1808—1871)将靛蓝和苛性钠发生反应制成苯胺(aniline)。1842年,俄罗斯化学家齐宁(Zinin,N.N.1812—1880)将硫化铵和硝基苯发生反应制成苯胺(benzidam)。1843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Hofmann,August Wilhelm 1818—1892)研究发现,他们制成的物质都是同一种物质,化学式是C6H5NH2,他保留了苯胺的名称。目前,苯胺的工业生产方法主要有硝基苯铁还原法、氯化苯胺化法、硝基苯催化加氢还原法和苯酚氨解法等。由苯胺生产的产品达300多种,被誉为“染料中间体之王”,在染料工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比希[德]建成吉森实验室 1822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von Liebig,Justus 1803—1873)来到法国巴黎,在化学家盖-吕萨克(Gay-Lussac,Joseph Louis 1778—1850)私人实验室从事学习和研究。其间,他发现,雷汞就是雷酸盐,并确定了它的组成。1824年,李比希学成回国,被聘为德国吉森大学教授。他认为,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培养出出色的化学家。为此,他引入法国的教育体制,申请建立化学实验室但未获准。他自筹经费,将一栋废旧兵营改造成实验室,并于1826年正式落成。吉森实验室由天平室、贮藏室、洗涤室和助手室等组成。起初,实验室只是用于学生实验,后来发展成为学生研究型实验室。初建的实验室设备简陋,但它不同于盖-吕萨克的师徒作坊式的私人实验室,而是一个可以容纳大量学生同时进行科学实验的系统教学实验室,具有近代教育的特征。李比希亲自编制教学大纲,亲自教学,他还改革了教学方法,注重讲授定量分析法,减少理论教学,强调实验教学和自主研究相结合。在该实验室中,他自己取得了很大成就,还培养出了霍夫曼(Hofmann,J.1876—1957)、凯库勒(Kekule,F.D.1829—1896)等著名化学家。吉森实验室因此被誉为“近代化学教育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