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

1910年

列别捷夫[苏]发明合成丁钠橡胶新方法 1900年,苏联科学家孔达科夫(Конлаковэ,И.Л.)用2,3-二甲基-1,3-丁二烯聚合成革状弹性体。1910年,俄罗斯化学家列别捷夫(Лебелев,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1874—1934)利用金属钠做催化剂,将1,3-丁二烯聚合成一种类似橡胶的物质,他断言凡有共轭双键的二烯烃化合物都能聚合成橡胶类似物。1913年,他发表了《二烯烃聚合的研究》一书,该书被认为是苏联合成橡胶工业的科学基础。不久,他发明了用乙醇合成二烯烃的“列别捷夫法”。1926年,他的合成样品在全国举办的合成橡胶最佳方法的国际竞赛中获奖。1926—1928年,他和他领导的团队研究出生产丁钠橡胶的较好方法,1928—1931年又提出了合成橡胶制品的基本配方。1931年,苏联开始小规模生产丁钠橡胶。1932年,苏联开始大规模生产丁钠橡胶。由于乙醇来源丰富,因此,该方法是合成丁二烯方法中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方法,不仅在苏联而且在德国也被采用。列别捷夫对异丁烯聚合的研究是丁基橡胶及聚1-丁烯工业生产方法的理论基础,对苏联合成橡胶工业有重大贡献。1931年,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

埃利希[德]发明抗梅毒药“六〇六” “六〇六”即砷凡纳明,是一种含砷的抗梅毒药。梅毒是15—17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常见且严重的传染病,它从西半球传遍至全世界。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da Gama,Vasco 约1469—1524)探险队把梅毒传入印度,后梅毒经东南亚传入中国、日本。16世纪,中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用汞剂、砷(砒霜)剂等治疗梅毒。1869年,法国科学家安托万·贝尚(Antoine Béchamp)合成了砷和染料的化合物。1887年,德国化学家、生理学家埃利希(Ehrlich,Paul 1854—1915)在研究中发现,碱性甲基蓝能使某些寄生细菌染色,而不会染色人体细胞组织。他设想这类染料如果带上某种毒性基团,是否可以成为一种特效药。1905年,意大利科学家桑丁(Sundin,F.)发现了梅毒病原体。1907年,埃利希发现偶氮结构带有这种毒性,进而想到与氮同族的砷也应该可以形成相似结构,且毒性更强。他开始对砷的各种化合物进行试验并编号。至1910年,他在其助手日本学者秦佐八郎(1873—1938)的协助下,确定了第606号试验品——一种三价有机砷剂“二氨基二羟基偶砷苯”——具有明显的抗梅毒效果,命名为“六〇六”,药品名称为砷凡纳明。随后,埃利希在法兰克福建厂生产并投放市场。这是第一个治疗梅毒的有机物。1912年,他又对药品进行了减毒改进,发明出“六〇六”的衍生物“九一四”(新砷凡纳明)并投放市场。1930年,合成了该药活性成分Ma Pharsen。“六〇六”在治疗梅毒过程中有很大副作用,且它对治疗梅毒晚期并发症,尤其是神经梅毒无效。因此,它被后来发明的青霉素等更安全的抗生素所取代。1908年,埃利希因在免疫学方面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六〇六”的人工合成开辟了化学治疗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