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

1969年

千畑一郎[日]首次实现固定化酶的工业应用 酶的固定化(immobilization of enzymes)是用固体材料将酶束缚或限制于一定区域内,仍能进行其特有的催化反应,并可回收及重复利用的一类技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水溶性的酶使之变成不溶于水或固定于固相载体的但仍具有酶活性的酶衍生物称为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固定化酶的制备方法有物理法(包括物理吸附法、包埋法等)和化学法(包括结合法、交联法)。1916年,美国科学家纳尔逊(Nelson)和格赖夫(Grifen)最先发现了酶的固定化现象。1953年,德国科学家格鲁布霍弗尔(Grubhofer)和施莱特(Schleith)首先将聚氨基苯乙烯树脂重氮化,然后将淀粉酶、胃蛋白酶、羧肽酶和核糖核酸酶等与上述载体结合制备固定化酶。1969年,日本生物化学家千畑一郎首先将固定化酶应用于生产。他将氨基酰化酶固定在DEAE(葡萄糖凝胶)上,成功地分离了DL-混旋氨基酸,获得了纯净的L-氨基酸,开创了固定化酶应用的新时代。1970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上海生化所的酶学工作者同时研究固定化酶。

表2 固定化酶的工业应用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