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
利特尔[美]首次提出“单元操作”概念 单元操作又称为化工过程及设备,它是化学工业和其他过程工业中进行的物料粉碎、输送、加热、冷却、混合和分离等一系列使物料发生预期的物理变化的基本操作的总称。在化工技术研究中,人们最初以具体产品为对象,分别研究各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设备。19世纪末,英国学者戴维斯(Davis,George Edwards 1850—1907)提出,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由为数不多的基本操作和各种化学反应过程所组成的。但是,他的观点在当时未引起足够重视。1915年,美国学者利特尔(Little,A.D.1863—1935)首先提出了单元操作概念。他指出,任何化工生产过程不论规模如何,皆可分解为一系列名为单元操作的过程。1923年,华克尔(Walker,W.H.)、刘易斯(Lewis,W.K.)和麦克亚当斯(McAdams,W.H.)等合著出版了《化工原理》,成为第一本全面阐述单元操作的著作。单元操作从此得到了广泛重视,成为化学工程中的奠基学科。单元操作的应用遍及化工、冶金、能源、食品、轻工、核能和环境保护等部门,对这些部门生产的大型化和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利特尔
康宁公司[美]生产硼硅酸盐玻璃 硼硅酸盐玻璃由石英(SiO2)和硼酸盐(B2O3)构成。它分为低碱硼硅酸盐玻璃、碱土硼硅酸盐玻璃、镧硼硅酸盐玻璃和稀土掺杂硼硅酸盐玻璃。1884年,德国人肖特(Schött,O.)用B2O3代替玻璃成分中一部分Na2O,发现B2O3不但可作熔剂成分,还降低了热膨胀系数,使玻璃的耐温度急变性能大为增强。经过不断发展和引用锌、钡、镁等玻璃成分,研制出一系列硼硅酸盐玻璃。1915年,美国康宁玻璃(Corning Gorilla Glass)公司生产派莱克斯(Pyrex)硼硅酸盐玻璃,有极好的抗温度急变性能和抗化学侵蚀性能。1920年,德国耶拿玻璃(Jena Glass)公司生产出抗化学侵蚀性更好、但抗温度急变性稍差的铝硼硅酸盐玻璃。石英玻璃虽然早在1869年就被用于制造玻璃仪器,但因制造困难、价格昂贵,直到20世纪初才逐步实现工业化生产。1939年,美国康宁玻璃公司发明硼硅酸盐玻璃热处理分相、酸浸滤烧结新工艺,制造出含96%二氧化硅的高硅氧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