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陈家镛[中]采用加压氨浸法处理难选氧化铜矿 1943年,中国化学工程学家陈家镛(1922—2019)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1947年,他赴美国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化工系并于1951年获博士学位。其间,他主要从事化工动力学、气溶胶(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又称气体分散体系)过滤和高分子聚合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先后任职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伊利诺伊大学和杜邦公司,并当选为美国自然科学学会荣誉会员。1952年秋,他应邀主持“用纤维层过滤气溶胶”的研究。其间,阐明了该粒子的大小并非一个常数,而是与操作参数有关,同时对前人的过滤理论以及过滤层压降等进行了改进及发展。其部分结果在1955年出版的美国《化学评论》(Chemical Review)上发表,引起各方面重视,曾被译成多种文字,被广泛引用。直至今日,该文仍被视为气溶胶领域早期(1955年前)科研工作的权威性总结。1956年,他回国后一直从事化学工程、湿法冶金方面的科研工作。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他直接领导并组织开展湿法冶金综合提取金属的科学研究及开发工作。在加压湿法冶金方面,他采用加压氨浸法处理难选氧化铜矿,通过一系列小型、中型试验,投入工业性试生产;在加压碱浸砷钴矿的研究中,提出了解决砷污染的途径;还进行了从红土矿和硅酸镍矿中湿法提取镍、钴的研究工作。1978年,他的上述各项研究成果均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