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
中国清代使用元宝石对织物进行砑光整理 砑光为中国古代整理织物的方式之一,是利用石块的光滑面,在织物上进行碾压加工,从而增进织物的外观效果。砑光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汉代以后继续发展,到清代,砑光整理主要使用元宝石。据《木棉谱》记载砑光整理的工艺方式是:将织物卷于木轴上,以磨光石板为承,上压光滑凹形大石,重可千斤,双足踏于凹口两端,在摩擦及压重下,分段重复往返,使布质紧薄而带有光泽。踹石状如元宝,故俗称“元宝石”。这种整理方法广泛用于棉布和绫绢生产中。

踹布图
任大椿[中]撰《释缯》 任大椿(1738—1789),字幼植,江苏兴化人,著名学者,善文辞,攻经史传注,曾任《四库全书》纂修官。《释缯》成书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6),被收入《燕禧堂五种》和《皇清经解》。该书是中国第一部研究古代丝织物品种、分类和名称的著作。书中内容是根据中国历代文献(以先秦至唐代的文献为主),对丝织物品种、名称进行了分析、整理、总结和考证。书中提出,中国古代丝织物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种:以生、熟分;以粗、细或厚重、轻薄分;以纹样的有无分。所涉及的丝织物品种有练、缟、素、绡、缣、绢、纤、阿、织、绫、绨、锦、大帛、大练、绮、绣、缎、纨、缦、纱、细、縠、鲜支、纺、罗等数十种。此外,书中还记述了锦的变迁、缎的起源、绮与绫以及绫与缎的关系等丝绸发展史方面的问题。
褚华[中]撰《木棉谱》 褚华(1758—1804),字秋萼,号文洲,上海人,生平留意经济名物和海隅轶事。《木棉谱》不仅讲述了中国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6)上海的棉纺织业,同时对中国植棉的历史文献做了汇总。书中详述了从棉种播种到施肥、锄草、套种、捉花(采棉花)的整套栽培技术,对纺纱成布、染色印花、轧光整理做了简单介绍。此外,对各地来沪棉花、棉布的买卖亦多叙述,可从中了解当时棉花、棉布的贸易状况。但此书多是根据传说汇编,故有些内容尚需考证。1935年,《上海掌故丛书》将其收入。
法兰绒出现 法兰绒是用粗梳毛纱织制的一种柔软而有绒面的毛织物。18世纪创制于英国威尔士,名称来源于英文“flannel”一词。法兰绒适用于制作西裤、上衣、童装等,薄型的也可用于制作衬衫和裙子。原料常采用品质支数为64支的细羊毛,经纬通常用12公支以上粗梳毛纱,织物组织有平纹、1/2斜纹、2/2斜纹等,经缩绒、起毛整理,手感丰满,绒面细腻。法兰绒多采用散纤维染色,主要是黑白混色配成不同深浅的灰色、奶白色、浅咖啡色等,也有匹染素色、条子、格子等花式。另外,法兰绒也有用精梳毛纱或棉纱作经、粗梳毛纱作纬的,粗梳毛纱有时还掺用少量棉花或黏胶纺成。
欧洲18世纪制革工艺流程 在法国人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1784)编著的《百科全书》中有一幅欧洲18世纪制革工厂的图片,从中可知当时皮革加工要经过的工艺流程是:(1)用半圆搓板搓软或拉平毛皮;(2)用刀刮削毛皮;(3)在篱笆上踩踏毛皮,并用双面回头锤敲打;(4)将湿毛皮平摊开并用刮子拉直;(5)用剑柄的圆头拍打软化毛皮。

清式家具
中国清式家具 中国在清代中叶以后,造型厚重、形体庞大、装饰烦琐的家具开始流行。这种家具在形式和格调上与中国明式家具风格成强烈对照,故在中国家具史上称之为清式家具。其主要特点有五个方面。一是用材推崇色泽深、质地密、纹理细的珍贵硬木,尤以紫檀为首选。二是品种繁多,造型变化多端。迄今发现很多清式家具的奇特品种,有些家具竟难猜测其为何物。三是用料甚为浪费。为了保证外观的色泽和纹理的一致,也为了坚固牢靠,往往采用一木连做的方式,而不用小材料拼接。四是注意装饰。为了追求华贵堂皇的效果,设计者和制作者几乎使用了当时一切可以利用的装饰材料,尝试了一切可以采用的装饰手法。其中采用最多的装饰手法当属雕饰和镶嵌。五是风格上融汇中西。清式家具不仅继承了明式家具的优点,而且大胆运用西方式样。从其遗存来看,采用西洋装饰图案或装饰手法者占有相当的比重。
18世纪的温度计 最早的温度计是在1593年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564—1642)发明的。1702年,法国物理学家阿蒙顿(Amontons,Guillaume 1663—1705)改进了伽利略的空气温度计,用U形管与玻璃球相连,用水银作测温物质,用水银柱的高度表示温度,并取水的沸点为固定点。l709年和1714年,德国人华伦海特(Fahrenheit,Daniel Gabriel 1686—1736)相继发明出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并于1724年提出华氏温标。1731年,法国物理学家列奥米尔(de Reaumur,Rene Antoine Ferchault 1683—1757)设计出一种在水的冰点和沸点之间划分80个单位的温度计,亦即列氏温标。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Celsius,Anders 1701—1744)拟定了摄氏温标,设定水的冰点为100度,沸点为0度。1747年,荷兰人马森布洛克(van Musschenbrock,Pieter 1692—1761)利用金属杆的热胀冷缩性质制造了一种金属温度计,用以测量高温。1750年,林耐(von Linné,Carl 1707—1778)等人将水的冰点改为0度,沸点改为100度,奠定了百分温标的基础。1782年,荷兰人韦奇伍德(Wedgwood,Josiah 1730—1795)用耐火土块的线度变化制成一种量度极高炉温的高温温度计。1794年,卢瑟福(Rutherford,Daniel 1749—1819)制成最高与最低温度计。
圆形纬编针织机问世 圆形纬编针织机指的是织针配置在圆形针筒上、用以生产圆筒形纬编织物的针织机,简称圆纬机。18世纪末,第一台钩针单针筒圆纬机问世,19世纪后期出现了舌针双针筒圆纬机,20世纪初又出现了双头舌针的双针筒圆纬机。圆纬机对加工纱线有较大适应性,能织制的花色品种广泛,还可编织出单件的部分成形衣片。机器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产量较高,占地面积较小,在针织机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