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

1859年

格洛弗[英]改善硫酸铅室法 940年,波斯炼金术士提出将绿矾(FeSO4·7H2O)放在瓶里煅烧,放出SO3和H2O经冷凝生成硫酸。15世纪后半叶,瓦伦丁(Valentius,B.)提出将绿矾与砂共热或将硫黄与硝石混合物焚燃可制取硫酸。约1740年,英国人沃德(Ward,J.)在玻璃器皿中,间歇地焚燃硫黄和硝石的混合物生成硫酸,此法为硝化法制硫酸的先导。1746年英国人罗巴克(Roebuck,J.)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铅室法生产硫酸厂。1805年前后,人们又在铅室之外,设置燃烧炉焚燃硫黄和硝石,使铅室法连续作业。1827年,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Gay-Lussac,Joseph Louis 1778—1850)提出在硫酸铅室后设置一塔,用硫酸吸收反应后溢出的氮氧化气体。但是,此法也存在问题:硫酸必须经过稀释才能充分吸收NO,而稀释又会影响浓硫酸的生产效率;吸收后的硫酸如何再次释放出氮氧化气体。1859年,英国管道工人格洛弗(Glover,John 1817—1902)提出在铅室前再置一塔(脱硝塔),把来自盖-吕萨克塔的稀硫酸从上方淋下,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自下部被引入塔内,热的气体向上升腾加热稀硫酸,不仅使稀硫酸被一定程度地浓缩,而且使其中的氮氧化物受热释放出来。同年,华盛顿化学工厂首次应用“脱硝塔”并盛行起来。由此,提高了铅室法的生产效率,实现了氮氧化物的循环利用。铅室法制硫酸效率低、质量差、耗铅多、投资高,因此,到19世纪后半期,该法被塔式法代替。

img

铅室法制硫酸示意图

德雷克[美]发现石油 石油是一种黏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其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B.C.10世纪前,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等已经采集天然沥青(石油原油渗透到地面,经蒸发、日照后被氧化、聚合而成的沥青矿物)用于建筑等。5世纪,波斯人用手工挖成石油井采集石油。7世纪,拜占庭人用石油和石灰混合,点燃后用弓箭远射攻击敌人船只;阿塞拜疆人采集石油作为燃料或用于治病。中世纪,欧洲人挖井采油,把它作为“万能药”。19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人从石油原油中提炼出煤油用作照明(制成煤油灯)。中国东汉学者班固(32—92)在《汉书》中记载:“高奴,有洧水,可燃。”西晋的《博物志》、北魏的《水经注》、唐代的《酉阳杂俎》等典籍中都有所记载。宋朝科学家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首次将上述“洧水”中的可燃的天然矿物称为“石油”。到了元朝,人们用手工挖井采油。1859年,美国企业家德雷克(Drake,E.L.1819—1880)在宾夕法尼亚州用钻井机器成功钻出石油。他在泰特斯维尔(Titusville)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石油炼厂,开始石油钻探。1860年,他的油井产出原油9万吨。德雷克将采得的石油进行分馏,制取灯油等产品,为生产灯用燃油提供了简便经济的原料。它被看成是近代石油工业的开始。

img

德雷克的油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