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1年
菲利普斯[英]首次用接触法制取硫酸 1831年,英国商人菲利普斯(Phillips,Peregrine)以铂为催化剂把二氧化硫直接氧化成三氧化硫,再用水吸收之产生硫酸。其反应流程是:先将硫黄或黄铁矿,分别放在专门设计的燃烧炉中并使其燃烧得到SO2;然后将SO2进入接触室,通过氧化反应生成SO3;从接触室出来的SO3与H2O化合生成了H2SO4。由于用H2O吸收SO3容易形成酸雾,不利于SO3的吸收。因此,为了提高吸收效率,工业上用98.3%的硫酸吸收。其具体做法是:从吸收塔的下部通入SO3,从吸收塔顶喷下98.3%的硫酸,供稀释用的硫酸从吸收塔底放出。98.3%的硫酸吸收SO3后浓度增大,可用水或稀硫酸稀释,制得各种浓度的硫酸。为防止环境污染,将从吸收塔上部导出的SO2等再次通入接触室进行第二次氧化,然后再进行一次吸收,最后再将这种尾气加以净化回收处理,既可消除SO2对大气的污染,又可充分利用原料。接触法虽因催化剂易被污染失去催化活性而未被工业采用,但其发展潜力很大,是一种重要的硫酸生产方法。
吉梅[法]实现群青规模化生产 群青又称云青、佛青、洋蓝,是最古老和最鲜艳的蓝色颜料,其分子式是:Na6Al4Si6S4O20。天然群青俗称琉璃,是一种天然无机颜料,它具有耐光、耐热和持久等优良性能,一直被人们所用。它的采集方法是:将矿石粉碎,焙烧后,浸于醋酸里,溶去石灰质,再和树脂、亚麻仁油、白蜡等物盛于棉布袋内,入温汤中杵叩之,群青通过棉布出于水中,数次水洗,再以酒精洗去油脂诸质。青金石是一种天然群青,1979年,中国技术人员在莫高窟和云冈石窟等地发现使用青金石颜料的壁画。据统计,中国从北魏至清末,1600多年在使用青金石。但是,天然群青价格昂贵,因此,化学家们一直研究人工制造群青的方法。1801年,英国首次授予人工制取群青的发明者奖章。1824年,法国的群青研制者也获得奖金。1828年,法国的吉梅(Guimet,J.B.)发现了群青颜料的合成制造方法,降低了生产成本。1831年,他在里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大规模生产群青的工厂,实现了群青的规模化生产。1884年,英国建立了生产群青的工厂——好利得颜料有限公司。该公司一直致力于群青的开发和制造,成为世界领先的群青颜料供应企业。群青的主要制法是:将陶土、硫黄、纯碱、芒硝、炭黑和石英粉按照不同配方混匀,装于陶罐中,在高温下焙烧,再经水洗等精制工序制成。产品从浅蓝色到深蓝色。与氯化铵混合经热处理后,可制成粉红色、紫色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