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世纪

11世纪

中国发绣已非常精美 发绣是运用人的头发绣制的绣品。发绣以发代线,利用头发黑、白、灰、黄和棕的自然色泽,以及细、柔、光、滑的特性,用接针、切针、缠针和滚针等不同针法刺绣。相传在唐代就有佛教信女剃下自己的头发绣成菩萨像,到宋代时发绣已非常精美。据《女红传征略》记载,其时的发绣《妙法莲华经》,世人称奇。

秦观[中]撰《蚕书》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中国江苏高邮人。《蚕书》主要总结了宋代以前兖州地区的养蚕和缫丝经验,尤其是缫丝工艺技术和缫车的结构型制。全书分种变、时食、制居、化治、钱眼、锁星、添梯、缫车、祷神和戎治等10个部分。“种变”是蚕卵经浴种发蚁的过程;“时食”是蚁蚕吃桑叶后结茧的育蚕过程;“制居”是蚕按质上蔟结茧;“化治”是掌握煮茧的温度和索绪、添绪的操作工艺过程;“钱眼”是丝绪经过的集绪器(导丝孔);“缫车”是脚踏式的北缫车,书中描述了这种缫车的具体结构和传动……全书共802字,是中国最有价值的古蚕书之一,但行文以农家方言为主,艰涩难懂,全文无图。

皮革加工技术的三种方法 制作皮革的三种基本方法:一是用油处理(油鞣);二是矿物(明矾)处理(硝皮);三是植物处理或鞣革。这三种方法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都能达到保护毛皮纤维结构免受破坏,保持毛皮主要特性的目的。虽然这三种方法出现的最初时间,现已无法说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在11世纪时,有关这三种皮革制造的发明和实践已经发展成一套相当完善的技术,一直到19世纪时都没有大的改变。

中国出现卓筒井采卤技术 卓筒井是小口深井,一般深约130米,井口大约15~20厘米(直径),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的四川省大英县。凿井时,使用“一字型”钻头,采用冲击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将岩屑和水汲出。其过程大致分成两个阶段:一是打大眼;二是打小眼。卓筒井的井径构成是上大下小。上层即大眼,深约50米。大眼的作用是下放相衔接的楠竹筒(即套管)以隔绝洞壁上渗透出来的淡水。竹筒能否隔绝淡水,是井钻成功的关键。一般大眼钻至50米深,竹筒就相应下放50米。不能隔绝洞壁渗透的淡水的,称为漏井,不能再钻,只有报废;隔绝了淡水就打(钻)小眼,直钻至100米深左右。如果每天能产500~3000斤、浓度7~10度的卤水就成了井。如果无卤就是选址不准,叫干窟窿。井址的选择是有经验的老盐工根据山势决定,故选择井址也称为“度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