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
2025年09月26日
1937年
贝特尔森[丹]发明转杯纺纱 转杯纺纱是自由端纺纱方法之一,因采用转杯凝聚单纤维而称转杯纺纱。初时主要用气流,中国又称气流纺纱。1937年,丹麦人贝特尔森(Berthelsen,Svend Ejnar 1889—1968)最早提出。其原理是用气流将已开松的单纤维输送到高速回转的转杯内壁,在凝聚槽内形成纱尾,同时被加拈成纱引出,属于自由端纺纱方法之一。后又经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学者不断研究,技术逐渐成熟。1970年之后,转杯纺纱的工艺技术和机械设备发展迅速,应用越来越广。现世界有许多制造厂生产多种机型,适纺原料也从棉和棉型化学纤维发展到毛和毛型化学纤维,有纯纺和混纺。它的缺点是强力低,但织物手感丰满厚实,保暖性好,耐磨,吸浆和吸湿性好,吸色率高,适用于多种产品,如灯芯绒、劳动布、卡其、色织绒、印花绒、绒毯、线毯、浴巾和装饰用布等。
国际羊毛局成立 国际羊毛局(International Wool Secretariat),简称IWS,1937年成立,由主要产毛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南非出资组成,总部设在伦敦,是非营利性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为各成员国建立羊毛制品在全球的长期需求,研究提高羊毛制品质量、技术、扩大羊毛制品消费量,提高羊毛对其他纤维的竞争力。国际羊毛局本身并不制造和销售羊毛制品,但它在调查羊毛需求的过程中,经常与纺织工业各层次的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包括为零售商和羊毛纺织工业生产单位提供原毛挑选、加工工艺、产品开发、款式设计、品质控制、产品推广等方面的协助和支持,并与它们联合开展宣传活动,如推行世界知名的“纯羊毛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