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

1889年

伊斯曼公司[美]推出赛璐珞胶卷 1869年,美国发明家海厄特(Hyatt,John Wesley 1837—1920)通过硝化纤维和樟脑合成制取出了具有柔韧性的世界上第一种合成塑料,并将其命名“赛璐珞”。1880年,美国人伊斯曼(Eastman,George 1854—1932)创建了生产感光材料及照相器材的伊斯曼公司。1888年,伊斯曼公司采用赛璐珞作为片基,试制出了赛璐珞透明片基胶卷。同年,伊斯曼公司研制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装有内置式胶卷(采用纸基底片卷)装置的小型照相机——“Kodak”(柯达)相机。1889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适用于柯达相机的透明胶卷。1892年,公司改名为“伊斯曼-柯达公司”,它是世界首家商业化生产赛璐珞胶卷的公司。20世纪50年代后,赛璐珞片基被新的醋酸纤维、涤纶等透明片材取代。伊斯曼-柯达公司不仅是传统银盐感光材料制造方面的巨头,也是APS系统和数字影像系统设备硬件制造方面的先行者和主力军之一。

img

伊斯曼

唐廷枢[中]创办中国第一家水泥厂 1889年,中国开平矿务局首任督办唐廷枢(1832—1892)在唐山市路北区创办了最早的水泥厂——唐山细棉土厂。建立之初,该厂因成本高、质量差,连年亏损,于1893年停产。1906年,开平矿务局总办周学熙(1866—1947)接管该厂恢复生产,并改名唐山洋灰公司,继又定名为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为了维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他在公司的《章程》中规定:“凡系本国人民均可附股。”该公司采用当地北大城山石灰石和唐坊黑黏土为原料,并购进了丹麦史密斯公司的先进回转窑、球磨机等设备,采用干法生产龙马负太极图牌(俗称马牌)水泥,年产约25万铁桶(约42.5kt)。1910—1941年,该厂先后四次扩建,逐步成为年生产力300kt的大型水泥厂。其间曾一度垄断国内水泥市场。1904—1915年,该厂生产的马牌水泥产品分别在美国、意大利、巴拿马等国获优等、头等奖状及奖章。1954年,该厂改名为启新水泥厂。1965年,该厂的产量为600kt。1976年,该厂在唐山大地震时遭到破坏。震后,该厂生产逐渐恢复,年产量达到50万吨以上。启新水泥厂是中国第一家机械化生产水泥的企业。该厂生产的水泥先后被用于建造北京图书馆、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大陆银行、交通银行、河北体育馆、上海邮政总局等著名建筑。唐廷枢和周学熙为创办近代民族实业,推动民族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首次用甲醇制取甲醛 由甲醇制取甲醛依据其利用的催化剂不同而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银法”或“甲醇过量法”:在过量甲醇(甲醇蒸气浓度控制在爆炸上限,即37%以上)条件下,将甲醇气、蒸汽和水汽混合物在金属银催化剂上进行脱氢氧化反应制取甲醛。另一种是“铁钼法”或“空气过量法”:在过量空气(甲醇蒸气浓度控制在爆炸区下限,即7%以下)条件下,甲醇气直接与空气混合,并在铁钼氧化物(Fe2O3MoO3)型催化剂上进行氧化反应制取甲醛。1889年,德国首次建成了利用“银法”由甲醇脱氢生产甲醛的工业装置,并进行工业化生产,实现了脱氢方法的第一次工业应用。其生产工艺是:先将空气喷入预热过的甲醇中使之汽化,并与蒸汽混合。混合气体加热后,通入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进行反应,反应后的气体在废热锅炉中换热,被快速冷却,并产生蒸汽,经进一步冷却后的气体进入吸收塔用水逆流吸收。蒸馏吸收液回收未反应的甲醇(循环使用),并得到甲醛。此后,其他国家陆续用此法建立了生产装置,美国于1901年投入生产,日本于1912年投入生产。20世纪30年代以来,“铁钼法”得到广泛应用。欧美国家、苏联、日本及东南亚国家都重视使用该法生产甲醛。另外,有些国家还用其他方法生产甲醛。例如,美国用烷烃氧化法生产甲醛;日本用二甲醚氧化法生产甲醛;中国则以天然气甲烷为原料,一氧化氮、硼砂为催化剂,在约600℃和常压下,用空气控制氧化来生产甲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