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
洛[英]主编《染料索引》 1924年,英国利兹大学教授洛(Rowe,F.M.)主编了《染料索引》(Colour Index,简称C.I.),并由英国染色工作者学会出版发行。全书按类别详载染料的颜色、应用方法、用途、主要性能数据、坚牢度测试方法、已知的化学结构、制备方法、染料商品名称、生产厂商代称以及参考文献、专利、索引等。该书采用以颜色分类的方法。如将颜料分为颜料黄(PY)、颜料橘黄(PO)、颜料红(PR)、颜料紫(PV)等十大类。另外,该书还对染料的命名采用了统一编号。每一染料一般有两种编号,其一标示应用类属,其二标示化学结构。例如,还原蓝RSN编为C.I.还原蓝4和结构代号C.I.69800,按代号可以查出化学结构,与之相对应的商品名称多达30余个,书中均予载明。1928年,又发行了《补编》。1956—1958年,英国染色工作者学会与美国纺织品化学师与染色师协会合编出版了该书的第2版(共4卷)。1963年,又发行了第2版的《补编》(1卷),新增了反应性染料用途的内容。1971年,两学会合编发行了第3版(共5卷)。1982年,将全书作第二次修订(共7卷)。另外,还发行了未编卷数的《颜料及溶剂染料》卷。《染料索引》是供染料专业检索查阅的重要工具书,它在染料分类信息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东斯[美]用电解槽法制取钠并获得专利 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Davy,Sir Humphry 1778—1829)用250对锌-铜原电池串联作为电源电解氢氧化钠制取金属钠,并于1891年获得成功。之后不久,俄国化学家弗拉索夫(Vlasov,Yurii)利用同样方法制取碱金属。1852年,德国化学家本生(Bunsen,R.W.1811—1899)成功地研究了熔盐电解制取碱土金属的方法。1855年,马蒂森(Mathisen,A.)研究了熔碱氯化钠并同德国化学家本生(Bunsen,R.W.)一起创立了“电解制镁法”。1883年,法拉第在玻璃弯管中熔化盐类并用铂电极向熔体通入直流电,以此电解熔融碘化钾等物质,并最先把熔盐的分解电压概念引入科学。进入20世纪,人们采用“卡斯特钠法”,即电解烧碱法制取钠。具体方法是:在350℃的条件下,在卡斯特钠电解槽中电解氢氧化钠,电解时,在阳极生成的水同电解质中的钠接触并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电解效率不超过50%。1924年,美国学者东斯(Downs,J.C.)在熔融状态下,运用他发明的东斯电解槽通过电解氯化钠生产钠并获得了专利。这种电解槽是由衬砌耐火砖的钢槽组成,钢槽内有巨大圆筒,石墨电极从筒底伸入,石墨电极外包裹着同轴的铁丝网阴极。通过把氯化钙添加到氯化钠中,这种电解液的熔点从800℃降到500℃。东斯电解槽法的电解效率是卡斯特钠法的3倍左右。该方法降低了钠的市场价格,使其从1890年每磅2美元下降至1946年的每磅0.15美元。20世纪40年代,德国研发出大电流(24kA、32kA)电解氯化钠(含氯化钙的二元体系)工艺,美、日等国也相继开发出多阳极和大电流的先进盐法制钠技术。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进苏联碱法制钠技术。1968年,我国建成第一套年产1500吨的盐法制钠生产线。1996年,我国引进美国制钠技术,建成了年产5000吨金属钠的泰达制钠一厂。2000年,又建成了年产万吨的泰达制钠二厂。至今,我国金属钠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