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
史密斯[英]研制出电子清纱器 电子清纱器是一种检测和切断纱疵的电子机械装置,1951年由英国人史密斯(Smith)创制。其原理是通过传感器把纱线的粗细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信号经处理后控制执行机构将超过设定的粗细度和长度的纱疵切断,以清除影响产品质量的纱疵。由于清纱效果好,对纱线无损伤,调整方便,自面世后很快得到推广,并广泛用于络纱机、并线机和自由端纺纱机。现代的电子清纱器趋向于绝对测量和多功能,如电子清纱器与纱疵仪、电子计算机相连接的系统,可用于对络纱产量、效率以及纱疵等进行检测和数据收集。
华东纺织工学院成立 华东纺织工学院创建于1951年,由上海纺织工学院、交通大学纺织系、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3所院系合并而成。1952—1956年,先后有6所院系调整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它是中国纺织院校中规模最大、专业设置比较齐全、理工结合的纺织大学。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学校现设有纺织、服装与艺术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7个专业学院。其中纺织学院是具有雄厚学科基础并体现东华大学传统纺织特色的主体院系,下设纺织材料、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纺织品设计与产业经济、高技术纺织品以及针织与服装工程,共6个大系,拥有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产业用纺织品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计量标准认证的“纺织检测中心”,学院级纺织中心实验室、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和生物医用纺织品研究中心等教学研究基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纺织技术人才。
熔喷法非织造布技术出现 熔喷法工艺特点是将高聚物树脂通过螺杆挤出机挤压熔融塑化后,通过计量泵精确计量送给喷丝组件,在高速高压热空气流的作用下拉成超细(0.5~1微米)纤维后,在收集装置上形成熔喷非织造布。熔喷法非织造布可以使用多种聚合物材料,如聚丙烯、聚酸胺等。1951年,美国利特尔公司研究用气流喷射熔液纺丝法,生产聚苯乙烯超细纤维非织造布,并获得美国专利。产品主要用于美国空军的过滤材料等。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 Mobil Corporation)将此技术转为民用,使得熔喷法非织造布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有320多项与熔喷技术及其产品有关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