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

1820年

汉考克[英]发明橡胶塑炼机 1736年,法国科学家德·拉·孔达米纳(de La Condamin,Charles Marie 1701—1774)在南美发现了天然橡胶。然而,天然橡胶因加工问题一直未得到广泛应用。1820年,英国技师汉考克(Hancock,Thomas 1786—1865)尝试将橡胶进行切碎处理,发明了加工橡胶的机器。该机器由布满内齿牙的空心外滚筒和布满外齿牙的实心内滚筒构成。其间,汉考克又发现了“塑炼”(mastication)现象:随着机器旋转速度的加快,橡胶不但没有被切碎,反而结成一个固态均质橡胶块儿。塑炼是大分子链断裂和分子量分布均匀化的过程,它可以降低橡胶黏性和弹性、提高可塑性,有利于进一步加工塑型,是橡胶生产必不可少的工序,汉考克因此被誉为橡胶工业的先驱。

img

大型塑炼机及加工后橡胶的取出和切割

佩尔蒂埃[法]等分离出奎宁 17世纪,秘鲁首都利马经常发生疟疾,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当地印第安人找到一种医治疟疾有特效的树皮,他们称这种树为“生命之树”。1638年,秘鲁总督钦琼伯爵夫人金鸡纳(Cinchona)来到利马不久,患了冷热病。印第安姑娘珠玛用“生命之树”的树皮给夫人煎服并痊愈。翌年,“生命之树”便被移植到欧洲,植物学家把它改名为“金鸡纳”树[Cinchona ledgeriana(Howard)Moens ex Trim,别名是奎宁树、鸡纳树,茜草科金鸡纳属]。1692年冬,康熙皇帝身患疟疾,御医用药后,效果仍不佳。此时,有一传教士向康熙提议服用“金鸡纳霜”可治疗该病。康熙即刻颁旨,洪若翰(de Jean Fontaney 1643—1710)等两位传教士立刻把药带入京师并治好了康熙的疾病。于是,康熙颁旨,允许引进金鸡纳霜,也允许西方传教士在北京传教。1820年,法国人佩尔蒂埃(Pelletier,P.J.1788—1842)和卡文图(Caventou,J.B.1795—1877)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了奎宁和辛可宁两种生物碱。奎宁(即金鸡纳霜,分子式:C20H24N2O2)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物,辛可宁(喹啉型生物碱,分子式:C19H22N2O)能够治疗心脏病。3年后,奎宁在伦敦的斯特拉特福开始生产。奎宁和辛可宁的发明对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印度尼西亚的奎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