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
卫省轩[中]创办中国第一家火柴厂 1879年,中国华侨商人卫省轩携带资本和火柴制造技术从日本回国,在广东省佛山县(今佛山市)文昌沙(后迁至缸瓦栏)创建了巧明火柴厂(广州火柴厂的前身)。初期,该厂规模很小,全靠手工操作,每天产量只有10多竹笠(每竹笠1200小盒)。当时,日本、瑞典等国的“洋火”占领中国市场,巧明火柴厂不得不以仿制国外火柴商标打进市场,所以,早期中国产的火柴贴着日本的商标,该厂生产的“舞龙”牌火柴贴画,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火花(即火柴盒上的贴画)。1908年,该厂因亏损停业。1890年,宁波商人叶澄衷(1840—1899)在上海虹口朱家大桥(今唐山路)创建了当时上海最大的燮昌自来火公司。该公司拥有工人800名,日产火柴36万盒。1896年,叶澄衷又集资委派同乡宋炜臣(1866—1926)去汉口创办更大的燮昌火柴二厂。1897年,李鸿章(1823—1901)委托天津人吴懋鼎(1850—?)、杨宗濂(1832—1905)等人创办了天津第一家火柴厂——天津自来火局。巧明火柴厂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家开办的火柴厂,它的创建结束了中国人使用火柴只能依赖进口的历史,标志着中国民族火柴工业的起步。
雷姆森[美]和法尔伯格[美]合成糖精 糖精又称邻磺酰苯甲酰亚胺,现今一般指糖精钠,化学式为C7H5O3NS。1879年6月,美籍俄罗斯裔化学家法尔伯格(Fahlberg,Constantine 1850—1910)做完实验回家吃晚饭时,发现手中的面包很甜,漱口之后用餐巾纸擦手,发现餐巾纸比面包还甜。于是,他立即返回实验室,一一尝过器皿中物质的味道,找到一种比蔗糖更甜的结晶物。以后,他和老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雷姆森(Remsen,Ira 1846—1927)通过研究邻甲苯磺胺的氧化作用,发现了制造糖精的方法,即用从煤焦油中提取的甲苯与氯磺酸反应生成甲苯氯磺酰,再与氨反应、分离出邻甲苯磺胺,经过氧化、脱水后即得糖精。虽然围绕糖精的毒性争议很大,但是,作为首例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它开启了这一类物质研究和应用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