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
杜邦公司[美]生产二氧化铬磁粉 磁粉是制造磁带、磁盘、磁性卡片等磁记录材料的原料,它分为氧化物磁粉(包括氧化铁磁粉、二氧化铬磁粉、钴-氧化铁磁粉)和金属磁粉。1935年,人们开始使用羰基铁粉。1961年,美国杜邦公司发明了合成单相铁磁性二氧化铬的水热法;1967年开始商品化生产。1971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了在氧化铁磁粉中加钴制取钴-氧化铁磁粉的方法。其具体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以γ-Fe2O3为原料在水中分散后表面包覆Co(OH)2;另一种方法是形成钴铁氧体CoxFe3-xO4。1973年,日本东京电气化学工业公司利用该方法研制出了Avi-lyn磁粉。1978年,金属粉商品磁带研制成功,其制造方法主要有:针状氧化铁在氢气中还原;用强还原剂在磁场作用下于水溶液中还原金属盐;真空蒸发凝聚等。1982年,日本用玻璃结晶法研制出钡铁氧体单畴细粉并制成涂布型垂直磁带。二氧化铬的工业化生产是磁粉技术的进步。

二氧化铬磁粉
无线电公司[美]公布液晶技术的应用 液晶是由固态向液态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取向有序流体,它分为热致液晶和溶致液晶。1850年,普鲁士医生鲁道夫·菲尔绍(Virchow,Rudolf)等人发现神经纤维的萃取物中含有一种不寻常的物质。1877年,德国物理学家奥托·雷曼(Lehmann,Otto)运用偏光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液晶化现象。1883年,植物生理学家斐德烈·莱尼泽(Reinitzer,Friedrich)观察到胆固醇苯甲酸酯在热熔时有两个熔点。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赖尼茨尔(Reinitzer,F.)合成了一种奇怪的有机化合物:当把它的固态晶体加热到145℃时,便熔成浑浊的液体;如果继续加热到175℃时,它似乎再次熔化,变成清澈透明的液体。1889年,德国物理学家雷曼(Lehmann,O.)发现该物质具有多种弯曲性质,认为它是流动性结晶的一种,并取名为Liquid Crystal,即液晶。1922年,法国人弗里德(Friedel,G.)把液晶分为三类:向列型(nematic)、层列型(smectic)、胆固醇(cholesteric)。1961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简称RCA)普林斯顿试验室的海迈尔(Heimeier,F.)在研究外部电场对晶体内部电场的作用时,将两片透明导电玻璃之间夹上掺有染料的向列型液晶;当在液晶层的两面施以几伏电压时,液晶层就由红色变成了透明态,由此,他意识到这就是彩色平板电视。1967—1968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的海迈尔发表采用动态散射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由此开始数字式液晶手表的实用化尝试。1971年,一家瑞士公司制造出了第一台液晶显示器。1972年,研制出第一支使用液晶显示器的手表。1973年,研制出第一台使用液晶显示器的计算器;日本声宝(Sampo)公司首次将液晶运用于制作电子计算器的数字显示。1981年,研制出第一台使用液晶显示器的便携式计算机。1989年,研制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国液晶显示技术研究始于1969年。目前,我国相继投资兴建TFT-LCD生产线,促进了ZCD产业的发展。
谢夫隆研究公司[美]将铂铼双金属催化剂用于催化重整装置 催化重整(catalytic reforming)是在有催化剂作用的条件下,对汽油馏分中的烃类分子结构进行重新排列成新的分子结构的过程。近代催化重整催化剂的金属组分主要是铂,酸性组分为卤素(氟或氯),载体为氧化铝。其中,铂构成脱氢活性中心,促进脱氢反应;酸性组分提供酸性中心,促进裂化、异构化等反应。为了改善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活性,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出现了各种双金属或多金属催化剂。这些催化剂中除铂外,还加入铼、铱或锡等金属组分,以改进催化剂的性能。20世纪40年代,德国建成了以氧化钼(或氧化铬)/氧化铝作催化剂的催化重整工业装置,因催化剂活性不高,设备复杂,现已被淘汰。1949年,美国公布以贵金属铂作催化剂的催化重整新工艺。同年,美国在密歇根州建成第一套催化重整装置。1965年,中国自行开发的铂重整装置在大庆炼油厂投产。1967年,美国谢夫隆研究公司(Chevron Corporation)在埃尔帕索炼厂将铂铼双金属催化剂用于催化重整,以提高重整反应的深度,增加了汽油、芳烃和氢气等产率。据统计,1984年,全世界催化重整装置的年处理能力已超过350Mt。其中,大部分用于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中国现有装置则多用于生产芳烃,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的装置也正在发展。
液氢燃料首次被用作航天运载火箭推进剂 推进剂又称推进药,它是有规律地燃烧释放出能量、产生气体、推送火箭和导弹运行的火药。推进剂主要有固体推进剂(分为双基推进剂、复合推进剂和复合双基推进剂)、液体推进剂(分为单元推进剂、二元推进剂、惰性推进剂和气体推进剂)以及少量固液混合体推进剂。人类最早用中国人发明的黑火药作为火箭用推进剂。1898—1903年,俄国人齐奥尔科夫斯基(Константин Эдуардович Циолковский 1857—1935)首次提出用液氧、液氢或石油制品作为推进剂。1926年,美国发明家戈达德(Goddard,Robert Hutchings 1882—1945)使用液氧和煤油二元推进剂发射了第一个液体火箭。1930年后,英、德两国用双基火药作为战术火箭推进剂。1935年,苏联用二硝基苯代替一部分硝化甘油制成火箭推进剂。1940年,创制第一代沥青、过氯酸钾复合推进剂。1944年,美国将双基火药推进剂用于中程导弹。1947年,研制出第二代聚硫橡胶、过氯酸铵、铝粉复合推进剂。20世纪40年代,德国用液氧和酒精二元推进剂作为V-2火箭推进剂。50年代,又相继用高分子胶黏剂聚氯乙烯、聚氨酯、聚丁二烯-丙烯酸、聚丁二烯-丙烯酸-丙烯腈、端羧基聚丁二烯制成固体推进剂。1958年,中国制造了复合双基推进剂。1962年,又用端羟基聚丁二烯制成固体推进剂。50年代,苏联的人造卫星1号火箭仍使用液氧和煤油作为推进剂。60年代,美国为阿波罗工程研制的土星1B号试验火箭首次运用液氢燃料作为推进剂。1967年,土星5号火箭正式采用液氢作为推进剂,第一级火箭仍使用煤油作为推进剂,第二级、第三级火箭均使用液氢作为推进剂,这是液氢燃料首次应用于人类航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