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

1901年

博恩[德]发明蒽醌还原染料 蒽醌还原染料又称阴丹士林染料。1901年,德国化学家博恩(Bohn,René 1862—1922)企图制取一种蒽醌的靛衍生物,他以阻氨基蒽醌为原料,使之与氯乙酸缩合,然后用苛性钠处理,结果得到了俗称为阴丹士林蓝的染料。他进一步研究才发现,这种染料不是所期待的靛蓝染料,而是蒽醌还原染料。此后,科学家陆续合成色谱较全的这类染料。这类染料具有色泽鲜艳、坚牢度较高、耐洗、耐磨、耐漂、耐烫的性能,特别适合于棉纤维染色。

布斯[英]发明真空吸尘器 1901年,英国土木工程师布斯(Booth,Hubert Cecil 1871—1955)应朋友之邀到伦敦一家宾馆参观美国一种车厢除尘器示范表演。这种除尘器用压缩空气把尘埃吹入容器内。布斯认为此法并不高明,因为许多尘埃未能吹入容器。如果有吸尘的结构,它将更为有效。布斯在自己的办公室做了一个很简单的试验:他把一块手帕蒙在落满尘土的家具上,用口对着手帕吸尘,结果正像他期望的那样,手帕下面附上了一层灰尘。该原理就是此项发明的实质。于是,他成功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真空吸尘器,用强力电泵把空气吸入软管,通过布袋将灰尘过滤。1901年8月,布斯取得此项专利,但他并没有将制成的吸尘器出售,而是成立了真空吸尘公司,在伦敦开展了对物品的清扫业务。1902年,布斯的服务公司奉召到威斯敏斯特教堂,把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所用的地毯清理干净。此项业务使吸尘器名扬天下。

富尔科[比]获制玻璃板法专利 1857年,圣海伦斯的克拉克(Clark,William)取得了从熔炉里直接拉制平板玻璃的首个专利,但直到1901年富尔科(Fourcault,Émile 1862—1919)制玻璃板法获得专利两年后,商业化生产才成功。富尔科专利的核心就是把一块金属板制成的“拍子”浸到熔融玻璃中,玻璃熔液便黏附在拍子上,当往上拉拍子时,便拉制成了板状的玻璃。为克服正在流动中形成的玻璃板会逐渐变窄现象,富尔科采取的方法是:利用流体静压力使玻璃熔液通过火泥浮体(称作槽子砖)上的一条狭缝,槽子砖浮在玻璃熔液的表面,并被压低到狭缝浸入玻璃熔液液面,从而使玻璃熔液透过狭缝,形成板状。如果玻璃板形成后即被拉起的话,则所需的牵引力小,由于热玻璃板几乎无伸展力,这样“变窄”现象就会大为减少。此外,在紧靠狭缝的上端还放有钢制的循环水箱,用以冷却玻璃板,使之尽快凝固。

吉列[美]发明安全剃须刀 世界上第一把安全剃须刀由美国人吉列(Gillette,King Camp 1855—1931)发明。在吉列之前,剃须刀即已出现。1762年,法国人制作出一种带防护片的剃须刀。1847年,英国人又制作出一种带梳齿状保护装置的耙形安全剃须刀。1901年,在已有剃须刀的基础上,经改进耙齿形刀架,发明出配用可更换双面薄刀片的“T”字形安全剃须刀。这种剃须刀的刀刃很薄、很锋利,但因能随着接触面变换角度,所以在刮胡须时不会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