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

1935年

法本公司[德]用本体聚合法工业化生产聚苯乙烯 聚苯乙烯(英文简称PS),是指由苯乙烯单体经自由基加聚反应合成的聚合物,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热塑性塑料,其化学式为(C8H8n。1839年,德国人爱德华·西蒙(Simon,Edward 1789—1856)第一次从天然树脂中提取出聚苯乙烯。1930年,德国法本公司首先用本体聚合法试生产聚苯乙烯,1935年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该方法是指单体(或原料低分子物)在不加溶剂以及其他分散剂的条件下,在引发剂或光、热、辐射作用下,其自身进行聚合引发的聚合反应。有时也可加少量着色剂、增塑剂、分子量调节剂等。液态、气态、固态单体都可以进行本体聚合。本体聚合法可分为连续(流动)式和间歇式两类。该方法常被用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俗称有机玻璃)、聚苯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和聚酰胺等树脂的生产。1934年,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开始生产聚苯乙烯。1954年,陶氏化学公司开始生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苯乙烯的工业化生产给化工领域带来新的聚合材料。但是,由于聚苯乙烯无法经由生物分解及光分解进入生物地质化学循环,因此,它的使用会影响生态环境。为此,科学家们开展聚苯乙烯的回收和自然分解等技术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

img

苯乙烯本体聚合的主要方法流程

法本公司[德]首次生产丁腈橡胶 丁腈橡胶(简称NBR)是由丁二烯和丙烯腈经过低温乳液聚合法制得的一种合成橡胶。1931年,德国制成丁二烯与丙烯腈的共聚物,发现其具有耐油、耐老化及耐磨等性能。1935年,德国法本公司首先生产丁腈橡胶。1937年,法本公司在布纳化工厂建成丁苯橡胶工业生产装置。1941年,美国也开始大规模生产丁腈橡胶。不久,其他国家也相继生产丁腈橡胶。丁腈橡胶制造普遍采用乳液聚合法。其具体方法分为四个步骤。第一,将一定比例的丁二烯、丙烯腈混合均匀,制成碳氢相;在乳化剂中加入氢氧化钠、焦磷酸钠、三乙醇胺、软水等制成水相,并配制引发剂等待用。将碳氢相和水相按一定比例混合后送入乳化槽,在搅拌下经充分乳化后送入聚合釜。第二,向聚合釜内直接加入引发剂,以调节橡胶的分子量;聚合反应进行至规定转化率时,加入终止剂终止反应,并将胶浆卸入中间贮槽。第三,经过终止后的胶浆,被送至脱气塔,减压闪蒸出丁二烯,然后借水蒸气加热及真空脱出游离的丙烯腈。第四,后处理经脱气后的胶浆加入防老剂过滤除去凝胶后,用食盐水凝聚成颗粒胶,经水洗后挤压除去水分,再用干燥机干燥,然后包装即得成品橡胶。丁腈橡胶的生产拓宽了橡胶的使用范围。

多马克[德]发明磺胺药——百浪多息 1932年,德国生物化学家格哈德·多马克(Domagk,Gerhard 1895—1964)发现将百浪多息[化学名:4-(2,4-二氨基苯基)偶氮苯磺酰胺,分子式:C12H13N5O2S]注射进被感染的小鼠体内,能杀死链球菌。后来,他又用兔、狗进行试验都获得了成功。他还用它挽救了身患链球菌败血病的女儿。1935年,他发表了此发现。百浪多息是磺胺类药物中第一个问世的药物。它杀死链球菌的机理是:它在体内能分解出磺胺基因——对氨基苯磺酰胺;它与细菌生长所需要的对氨基苯甲酸在化学结构上十分相似,细菌吸收它但因不起养料作用而死去。但是百浪多息只有在动物体内才能杀死链球菌,而在试管内则不能。于是,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富埃尔(Trefouel)和他的同事通过分析百浪多息的有效成分,分解出了氨苯磺胺(对氨基苯磺酰胺)。1937年以后,人们先后研制出磺胺吡啶、磺胺噻唑、磺胺嘧啶等磺胺类药物,这些药物被称为在青霉素被发现之前的最好的抗菌药物。多马克的发现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1939年,多马克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当时希特勒禁止德国人接受诺贝尔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马克才于1947年赴斯德哥尔摩补领该奖。

伊斯曼-柯达公司[美]研制外偶彩色反转片 彩色反转片又称反转型彩色片、幻灯用彩色片,它分为外偶彩色反转片和内偶彩色反转片。彩色反转片可用来制作幻灯片、印刷制版和制作彩色照片。1935年,伊斯曼-柯达公司首先研制出外偶彩色反转片。次年,德国阿克发公司研制出内偶彩色反转片。外偶反转片不含成色剂(染料),而内偶反转片是将成色剂涂布在胶片乳剂里的。因此,外偶胶片需要到生产厂家用特殊工艺显影,这在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但这种胶片在显影效果上有自身的优势,因此一直占有一定市场。两种彩色反转片各有所长,在彩色感光胶片史上不仅是最早的类型,而且长盛不衰,它们共同促进感光材料工业进入了获得彩色画面的新时代。

希格比[美]创建溶质渗透理论 溶质渗透理论(penetration theory)是溶质渗透模型的简称。1923年,惠特曼(Whitman,W.G.)和刘易斯(Lewis,L.K.)提出了双膜理论。该理论认为,气体吸收是气相中的吸收质经过相际传递到液相的过程。当气体与液体接触时,即使在流体的主体中已呈湍流,气流相际两侧仍分别存在稳定的气体滞流层(气膜)和液体滞流层(液膜),而吸收过程是吸收质分子从气相主体运动到气膜面,再以分子扩散的方式通过气膜到达气液两相界面,在界面上吸收质溶入液相,再从液相界面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液膜进入液相主体。该理论虽然较好解释了液体吸收剂对气体吸收质吸收的过程,但是,它不能确定等效膜层厚度和界面上的浓度。1935年,美国化学家希格比(Higbie,R.)提出了溶质渗透理论。他将相际传质过程设想为:工业吸收设备中气液接触、溶质从液面渗入液内而形成浓度梯度、混合、消失浓度梯度的交替过程。由于接触时间很短,扩散过程难以发展到定态,因此,传质是靠非定态的分子扩散。该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在设备中进行传质过程而当气液还未接触时,整个气相或液相内的溶质是均匀的。当气液一开始接触,溶质才渐渐溶于液相中,随着气液接触时间的增长,积累在液膜内的溶质也逐渐增多,溶质从相界面向液膜深度方向逐步渗透,直至建立起稳定的浓度梯度。这种理论与吸收传质的实验结果比较符合,其主要贡献在于,它放弃了定态扩散的观点,掲示了过程的非定态特性,并指出了液体定期混合对传质的作用。该理论是继双膜理论之后相际传质的又一重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