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20年代

杨守玉[中]创制乱针绣 杨守玉(1896—1981),名杨韫,字瘦玉、瘦冰,后改名守玉,字冰若,江苏常州人,现代刺绣艺术家。20世纪20年代,她在中国传统刺绣的基础上,结合西洋画的原理,以针为笔,以线代色,创制了运针纵横交叉、长短不一的乱针绣法,开始试绣以水彩画为绣稿的老头像、小孩像等作品,并将这种创新的刺绣工艺称为“杨绣”,后来改称“正则绣”。乱针绣的针法豪放活泼、风韵生动,看似针法紊乱,毫无规则,但在错综复杂之中,一针一线皆含有精细理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采用疏密重叠和灵活多变的针法,通过不同形状的彩色线条展现物态的“形”和“色”,从而达到西洋油画般的光色透视效果。乱针绣作品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独到的艺术特色,在刺绣艺术中独树一帜,为中国刺绣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条形码技术出现 条形码(barcode)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20世纪20年代,在威斯汀豪斯(Westinghouse)的一间实验室里,约翰·科芒德(John Kermode)发明了条形码,其初衷是实现邮政单据自动分拣。为此,他发明了最早的条码标识和识别设备。其条码设计方案大致是用一个“条”表示数字1,两个“条”表示数字2,以此类推。条码识别设备是利用当时新发明的光电池来收集反射光。“空”反射回来的是强信号,“条”反射回来的是弱信号。具体做法是:用一个带铁芯的线圈在接收到“空”的信号时吸引一个开关;在接收到“条”的信号时,释放开关并接通电路。“开”和“关”由打印在信封上“条”的数量决定。当时的零售商没有认识到这项新技术的价值,致使科芒德的发明没有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