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

1931年

全电子式电视问世 1931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兹沃里金(Zworykin,Vladimir Kosma 1889—1982)在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的资助下,将其以前的研究成果电子电视模型做了改进,制造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摄像机显像管。同年,进行了一项对一个完整的光电摄像管系统的实验。在这次实验中,一个由240条扫描线组成的图像被传送给4英里以外的一架电视机,再用镜子把9英寸显像管的图像反射到电视机前,完成了将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采用全电子式电视广播,第一次播出了具有较高清晰度,步入实用阶段的电视图像。

立式胶片放大机雏形出现 1931年,德国人莱茨·福克马斯(Leitz Focomat)研制出适用于35毫米底片的立式胶片机。在这种机器中,乳白色的电灯泡提供光源,聚光器将光线均匀地扩散到底片上,再通过放大镜投射到基板上。通过升高和下降竖管上的装置,便可以获得所期望的放大倍数,使胶片放大成为很容易的事情。这种机器是后来流行的立式胶片放大机的雏形。

中国成立工业标准化委员会 1931年,中国成立了工业标准化委员会,其下设有染织等专业化标准委员会。1950年着手进行统一纱、布、毛纺、麻袋、印染、针织内衣等标准草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棉花水分和含杂标准。1953年,纺织工业部首先组织制订了棉纱、棉布、印染成品的鉴定标准和有关检验方法标准草案,1955年在国营企业中试行。1956年正式颁发了一整套有关棉纱、棉布、印染布的部标准。此外,绸缎、毛纺、针织内衣等也制订了一批标准,并开始实行。到1962年,纺织工业主要产品,包括纺织机械、纺织器械等,基本有了统一标准。到1982年底,中国纺织方面的国家标准(包括内部标准)有124个,部标准有412个。此外,纺织工业部发布指导性技术文件17个,参考性技术文件13个。

氟利昂制冷冰箱问世 氟利昂(freon),又名氟里昂、氟氯烃,是几种氟氯代甲烷和氟氯代乙烷的总称,在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或易挥发液体,略有香味,低毒,化学性质稳定。它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出现的、用于制冷的最早的一种人工合成化学制剂。在1930年以前,冰箱使用过的制冷剂有很多,如醚、氨、硫酸等。这些制冷剂,或易燃,或腐蚀性强,或刺激性强等,大多不安全。1931年,氟利昂成为各种制冷设备的制冷剂,并一直沿用几十年。因氟利昂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在20世纪后期,陆续被世界各国禁用。

色光三原色波长 193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llumination)选定色光三原色的波长是:红(R)为700纳米,绿(G)为546.1纳米,蓝(B)为435.8纳米。红光与绿光混合为黄色光,绿光与蓝光混合为青色光,红光与蓝光混合为品红色光。红光、绿光、蓝光等量混合为白光。

CIE1931表色系统 193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llumination)依据Young-Helmholtz加法混色系统理论建立CIE表色系统。此系统认为,红、绿、蓝三色光为光的原刺激,而透过测色仪器测色后所得此色样为三项原刺激量。此三项原刺激量即称为色料的三刺激值(Tristimulus Values),这也是使色刺激与光感觉能以定量方法表达色彩。以此理论所建立的CIE表色系统称为CIE1931标准色彩系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表色系统之一,其表色是以数据化的方式测量色彩并加以定义,其条件是适用于1~4°角视野对色彩的测量。1964年和1976年对1931年建立的CIE色彩系统表色法进行过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