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世纪

3世纪

釉下彩技术出现 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其基本工艺是:先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再入窖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此项技术出现在三国西晋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赤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唐以后釉下彩瓷得到迅猛发展。著名的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绿彩等瓷,皆为釉下彩。

马钧[中]改革旧绫机 马钧,字德衡,三国时陕西扶风(今陕西兴平市)人,中国古代的机械发明家之一。所谓旧绫机,是指一种多综多蹑机的形式的汉代绫机。这种绫机上的综、蹑数可以达到50~60,但织造颇费功日,因此马钧思其变,将蹑数皆易为12蹑,有效地提高了织造生产率。文献记载见于《三国志·魏志》中的裴松之注:“马先生钧,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马钧改革绫机在织机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