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
克劳斯[英]发明从硫化氢气体中回收硫黄的“克劳斯法” 1883年,英国化学家克劳斯(Claus,C.F.)从硫化氢气体中回收硫黄。其方法是:使硫化氢气体与氧部分燃烧,生成的SO2与未燃烧的H2S再进行反应,生成H2O和S。第一步称为部分氧化反应,第二步称为催化反应。该反应的关键是,第一步需要严格控制空气进入量,要将硫化氢的氧化量控制在1/3左右。该方法被称为“克劳斯法”。运用该方法回收硫黄的纯度可达99.8%,它既很好地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大气污染问题,也为其他工业提供了硫黄原料。因此,此法在地热发电中去除排气中硫化氢时被广泛使用。目前,人们应用直流法、分流法和硫循环法等改良克劳斯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超级克劳斯工艺、低温克劳斯工艺、克劳斯直接氧化工艺以及富氧克劳斯工艺等一系列特殊工艺方法。
雷诺[英]提出关于流体流动规律的“雷诺数” 1883年,英国力学家雷诺(Reynolds,Osborne 1842—1912)在其题为《决定水流为直线或曲线运动的条件以及在平行水槽中的阻力定律的探讨》的文章中指出:由层流向湍流的过渡取决于比值dvρ/η(d也可以写成L,是流场的几何特征尺寸,例如管子内径;v为流速;ρ为流体密度;η为流体黏度系数),这个比值被称为雷诺数(Re)。流态转变时的Re值被称为临界雷诺数。实验表明:对于圆管内的流动,当Re<2300时,流动是层流;Re>4000时,流动一般为湍流;其间为过渡区,流动可能是层流,也可能是湍流,取决于外界条件。依据雷诺数的大小可以判别流动特征,从而对运动方程做出不同的近似处理,得出方程的解。此外,在涉及流体流动的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的计算中,也会广泛应用雷诺数。
奥托[德]和霍夫曼[德]设计蓄热室炼焦炉 19世纪中叶,出现了倒焰式炼焦炉。该炉的炭化室和燃烧室用砖墙分开,但上部相通,使炭化室发生的煤气转入燃烧室,并从燃烧室上部引入空气,使煤气燃烧,火焰由上“倒焰”而下,经炉底焰道排入烟囱。该炉不回收化学产品,加热时煤气量不能调节,结焦末期煤气产量小,供热不足。19世纪70年代末,德国人奥托(Otto,Nikolaus August 1832—1891)在“倒焰炼焦炉”基础上,设计出废热式炼焦炉。其特点是:燃烧室内设置了上升气流通道和下降气流通道,并组成一个燃烧单元,形成了最初的双联火道结构形式。这种焦炉不回收废热,热效率不高。1883年左右,奥托与霍夫曼将蓄热室原理用于炼焦炉,设计出蓄热室炼焦炉(即奥托-霍夫曼炼焦炉),蓄热室是一个用砖砌筑的长方形炉室,沿中心分成两格,交替用于上升气流时预热和下降气流蓄热。从而提高了炼焦炉的热效率,至此,焦炉设计在总体上也基本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