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16世纪
叙利亚人用“泰尔紫”染羊毛 泰尔紫是一种从软体动物紫螺(purpurn)和骨螺(murex)中提取出的染料。在叙利亚海岸发现的一块石碑上,提到了约B.C.1500年居住在乌加里特古城的人,用这种染料把羊毛染成紫黑色和紫红色的染色工艺。这种染料的制取过程是:先将紫螺和骨螺上可用于提取染料的组织剥出,用水泡软,再将它们放在1%的盐水溶液中煮3天,待液体的体积减少到原先的1/6时便成为染料了。
中国出现雨伞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有黄帝(B.C.2717—B.C.2599)创制和鲁班(B.C.507—B.C.444)创制两种说法。虽具体发明时间已很难考证,但多数人认为伞从发明之日到现在有3500多年的历史。伞在秦汉以前称之为“簦”,唐代时制伞方法传入日本,16世纪传入欧洲。l8世纪30年代,巴黎出现以皮革或油布制作的防雨伞。20世纪30年代,英国加莱(Carey)发明可折拢的金属伞骨,20世纪70年代,狄更(Deacon)和汉考克(Hancock,J.G.)改进为弹性钢骨。
半倒焰窑的出现 用于烧制陶瓷的窑种类很多,若依火焰流动方向,可分为升焰式、半倒焰窑式、平焰式。最早的窑都是升焰式,即火焰从窑底升起,流经陶坯之后,径直从窑顶逸出。半倒焰窑式则为火焰从火膛出来后分为两股,一股先上升到窑顶,之后再反扑下来;一股横向运动。两股火焰都流经坯体,再经由靠近窑底的进烟口竖直的烟道逸出。其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烟孔位置移到了窑壁之下而不是设在窑顶。这种窑式至迟在中国商代的早期即已出现,相关的遗存多有发现,如黄坡王家嘴盘龙城二期圆窑。此窑由窑室、火膛、火眼三部分组成,窑室平面呈圆形,直径1.3米,残深0.23米,底部呈凹形。窑壁由黄土加白膏筑成,烧成温度较高。窑室周壁外侧布有10个大小相近、间距相同的火眼,孔径10~11厘米。火膛呈长方形,长0.4米,宽0.3米。其碳14测定年代为B.C.1630—B.C.14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