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

1880年

中国甘肃织呢局开工 19世纪70年代,陕甘总督左宗棠进入兰州后,率部将赖长创办了甘肃织呢局,投入白银20万两,从德国购进一批粗纺及其配套机器。1880年9月建成开工,工人约100人,其中德国技职人员13人。这是中国除缫丝以外第一家采用全套动力机器的纺织工厂。其规模在当时亚洲并不算小,但由于机器经长途运输,损坏严重,实际开出的织机只有6台,每天只产呢绒145米左右,而且销路不佳。1882年冬,德国技师合同期满回国,次年因发生锅炉爆炸而停工。1905年以后,国内市场受日俄战争刺激,有所好转,加上国人风气大开,穿用毛料服装的渐多,呢绒开始行销,于是甘肃织呢局筹备复工。1908年由兰州道台彭英甲任总办,聘用比利时技师,修配机器,并改名为兰州织呢厂,但开工后营业情况并不理想。1910年改由商人租赁接办,并给出税收优惠条件,但亏损局面仍未扭转,1915年第二次停闭。尽管甘肃织呢局只运营了几年时间,但它开辟了中国机器毛纺织业的先河。

日本在中国建立1200锭绢纺试验工厂 19世纪后期,日本近代绢纺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绢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80年,日本在中国建立1200锭绢纺试验工厂。此后,外资和华资绢纺厂陆续建立,到1937年,中国已有绢纺厂6家。至1949年,中国绢纺行业共有绢纺锭3.2万枚,绸纺锭3890枚,尽管基础尚较薄弱,但其工业体系已基本确立。

托马斯[英]发明冰染染料 1880年,英国化学家托马斯(Thomas,Sidney Gilchrist 1850—1885)将乙萘酚钠盐溶液浸在棉布上,然后用乙萘胺重氮盐显色,在棉纤维上得到红色。由于在染色过程中需用冰维持低温,故名冰染染料。其显色原理是:先用耦合组分溶液打底,再通过冰冷却重氮组分溶液,在纤维上直接发生耦合反应,生成固着的偶氮染料,从而达到印染目的。冰染染料色泽鲜艳,水洗及日晒坚牢度均较好,色谱齐全,合成路线简单,价格低廉。主要用于棉织物的染色和印花,也可用于制备有机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