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
德雷贝尔[荷]发明硫酸制造方法 硫酸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8世纪的阿拉伯。13世纪,大阿尔伯图斯(Albertus,Magnus Saint 约1200—1280)在其著作中记述了用蒸馏绿矾(七水硫酸亚铁,化学式为FeSO4·7H2O)的方法获得硫酸。因此,欧洲人把硫酸称为绿矾油。然而,采用此法获得硫酸的产量仅为所用绿矾重量的10%,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15世纪下半叶或16世纪上半叶,有人提出点燃硫黄制硫酸的方法。16世纪下半叶,荷兰发明家德雷贝尔(Drebbel,Cornelius 1572—1633)提出用燃烧硫黄和硝石制取硫酸的方法——“钟罩法”:将硝石和硫黄置于一个小容器内,外面用一个大的广口容器承载(大容器里可以放少量水),把它们放在一个悬挂的大玻璃钟罩下方点燃,产生的三氧化硫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的硫酸凝结在钟罩壁内,用大容器把它们收集起来。英国人瓦德(Ward,Joshua 1685—1761)最初使用该方法制造了硫酸。这种方法后来成为铅室硫酸制法的基础。
帕拉塞尔苏斯[瑞]提出新医疗法 约1527年,瑞士医生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Philippus Aureolus 1493—1541)当众烧毁阿维森纳(Avicenna 980—1037)和盖伦(Galenus,Claudius 129—199)的著作,因此被称为医学界的路德。此后,他提出了新的医疗观点,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特殊性,都应该有相应的化学治疗法。他反对滥用复方,主张使用纯物质有针对性地用药。故此,他的学派又被称为化学医学派。他的主张推动了纯度试验和纯度标准的发展,为化学物质的纯度概念奠定了基础。后来,经过布莱克(Black,Joseph 1728—1799)、道尔顿(Dalton,John 1766—1844 )等人的努力,帕拉塞尔苏斯的方法逐渐成熟。

帕拉塞尔苏斯
李时珍[中]《本草纲目》问世 1590年,中国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撰著的《本草纲目》问世。全书共52卷,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书中对植物的分类,比瑞典分类学家林奈(von Linné,Carl 1707—1778)早200年。在化学化工方面,他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记述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对氯化汞的制备、黄金的比色鉴别以及多种铜合金的区别都有精辟的见解;批判了水银“无毒”,久服“成仙”“长生”等说法;论述了铅中毒会引起中毒性肝炎而出现黄疸症状,否定了“铅是无毒的物质”的谬论;阐述了水银是由丹砂加热后分解出来的(“汞出于丹砂”),水银和硫黄一起加热变成银朱(硫化汞),水银加盐等可以变成另一种物质——轻粉(氯化汞),主张水银是一种“温燥有毒”的物质,驳斥了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老的无稽之谈。1606年,该书首先被传入日本。1647年,波兰人卜弥格(Michel,Boym 1612—1659)来中国,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流传欧洲。后来,该书又先后被译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共收集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其中采取《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和制剂就有100种以上。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医学集大成者,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