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

1957年

彭泽益[中]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是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书之一,由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彭泽益(1916—1994)主编,1957年出版。全书共4卷,书中附有大量图片。这部书辑录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一百余年间有关中国近代纺织、缫丝、陶瓷、造纸、制盐、制茶等手工业发展的重要史料。根据中国近代历史的各个重大转折时期,按地区分门别类地辑录了中国手工业发展演变过程和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关于中国近代手工棉纺织业、缫丝业和丝织业的情况,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材料翔实。内容涉及清朝官营的京内织染局、宁苏杭三地织造局的机构沿革、工匠分工和配置、织机数量、产品品种和产量等,以及分布于全国各地城镇的广大个体经营的纺织业铺坊资料。该书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近代纺织技术和纺织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哥茨莱德[德]发明涡流纺纱 涡流纺纱是利用固定不动的涡流纺纱管代替高速回转的纺纱杯进行纺纱的一种纺纱方法。1957年,德国人哥茨莱德(Gatzfreid)设计发明。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省去了高速回转的纺纱部件。由于采用气流加捻,摆脱了高速加捻部件引起的转动惯性问题和轴承负荷问题,以及因纺纱形成的气圈而增大了纺纱张力的问题。与其他纺纱比较,涡流纺纱的优势是:速度快、产量高、工艺流程短、制成率高、适纺性强、宜做起绒产品、操作简单、接头方便。缺点是:适纺原料的范围仅局限于中短化纤;成纱由于纤维伸直度较差而凝聚过程过于短促,使纱的结构较松散,纱的强度较低。

电磁炉问世 电磁炉又被称为电磁灶。1957年,第一台家用电磁炉诞生于德国。1972年,美国开始生产电磁炉,20世纪80年代初电磁炉在欧美及日本开始热销。电磁炉的原理是磁场感应涡流加热,即利用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当磁场内磁力线通过铁质锅的底部时,磁力线被切割,从而产生无数小涡流,使铁质锅自身的铁分子高速旋转,因铁分子旋转时相互碰撞摩擦生热,从而直接加热锅内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