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
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美]生产异丙醇 1855年,法国人贝特洛(Berthelot,P.M.)首先用间接水合法制造异丙醇,即丙烯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异丙酯,后者再经水解而成异丙醇。1917—1919年,美国人埃利斯(Ellis,C.)用炼厂气中分离出丙烯并制成了异丙醇。1920年底,美国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采用“埃利斯法”建立了生产装置,正式生产异丙醇,又用异丙醇生产丙醇和其他溶剂。1951年,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开始用直接水合法生产异丙醇,即丙烯和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温、加压进行水合反应,生成异丙醇。其生产工艺是:将丙烯和水分别加压到2.03 MPa,并预热至200℃,混合后进入反应器,进行水合反应,反应器内装有磷酸硅藻土催化剂或钨系催化剂,反应温度为95℃,压力为2.03 MPa,水与丙烯的摩尔比为0.7∶1,丙烯的单程转化率为5.2%,选择性为99%,反应气体经中和换热后被送到高压冷却器和高压分离器,气相中的异丙醇在回收塔中用脱离子水喷淋回收,未反应的气体经循环压缩机加压后循环使用,液相为低浓度异丙醇(15%~17%),经粗蒸塔蒸馏得纯度为85%~87%的异丙醇水溶液,再用精馏塔精馏到95%,然后用苯萃取提浓到99%以上。与间接水合法相比,直接水合法不存在硫酸腐蚀和稀酸浓缩等问题,工艺流程简单,但丙烯的单程转化率低,丙烯缩环量太大,且要求原料丙烯纯度须达到99.5%。为克服直接水合法的缺点,以95%的丙烯为原料,反应温度为240~270℃,压力为14.7~19.6MPa,水与丙烯的摩尔比为水过量,使丙烯转化率达到60%~70%。此外,还可采用分子筛催化丙烯水合制异丙醇。直接水合法是国内外生产异丙醇的主要方法。异丙醇是石油化工发展史上从石油原料制得的第一个化工产品,它标志着石油化学工业的诞生。
氰氨公司[美]首次小批量试制磷酸铵复合肥 复合肥是指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由化学方法制成的肥料。化学合成复合肥是指通过化合(化学)作用或氨化造粒过程制成的复合肥,常见的复合肥主要包括磷酸二铵、磷酸一铵、硝酸磷肥、硝酸钾和磷酸二氢钾等。这类复合肥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农作物需要的元素,养分含量高,能比较均衡和长时间地供应农作物需要的养分,提高施肥增产效果。1920年,美国氰氨公司首次小批量试制磷酸铵复合肥。磷酸铵复合肥是磷酸与氨经中和反应并加工制成的氮磷复合肥料。该过程被称为“湿法磷酸”。它的生产过程是磷肥生产过程和氮肥生产以及氨加工过程的结合。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全国肥料发展中心开发出磷酸二铵生产工艺(近年来,又对该工艺进行改进,即用管式反应器代替预中和反应器)。20世纪60年代初,湿法磷酸生产技术趋于完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60年代末,美国和英国又开发出粉粒磷酸一铵生产工艺。磷酸铵复合肥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土壤和农作物,有效成分浓度高,不易吸湿结块。此外,磷酸铵还可用作织物和纤维的阻燃剂、发酵工业中的培养液、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印染业的酸化剂和消防用的干粉灭火剂配料等。磷酸铵复合肥的生产是第一次实施复合肥料的工业化生产。
中国开展化学与化工教育 1898年,清政府成立京师大学堂。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7科13学门。其中就有格致科化学门。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9年,北京大学化学门改为化学系(1952年,该化学系与清华大学化学系、燕京大学化学系重组新的化学系。1994年,该化学系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1年,原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工业并入该学院),这是中国第一个化学系,标志着我国正规高等化学教育的开始。据1931年统计,全国大学和独立学院化学系共有在校学生1239人,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总数的3.7%,并有部分大学开始了化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1920年,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设立应用化学科。1927年,该校与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组成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的前身),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改组为工学院,内设化学工程科。1928年,该校使用浙江大学作为校名。1930年,化学工程科改为化学工程系。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的应用化学科是我国化工教育的开端。到1948年,在我国的148所大学及独立学院、80所专科学校中,共有58个化学系、18个化工系、7个化工科(含应化科);166个各类研究所中,有18个化学及与化学有关的研究所。
联合碳化物公司[美]发明生产乙烯新方法 乙烯制取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制取,如植物及其果实能产生乙烯;另一种是工业制取,即从石油炼制工厂和石油化工厂所生产的气体里分离出乙烯。19世纪末,德国化学家弗里切(Fritsche,P.)在美国建立了以含乙烯气体为原料小规模生产乙醚的装置。之后不久即出现了从焦炉煤气中分离乙烯和由乙醇脱水制乙烯的方法,并在工业上得到小规模应用。20世纪初,随着石油化工的崛起,副产品乙烯的数量已经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1920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开发了乙烷、丙烷高温裂解制乙烯的方法,它的下属公司——林德空气产品公司实现了从裂解气中分离乙烯,并将乙烯加工成化学产品。1923年,联合碳化物公司在西弗吉尼亚州的查尔斯顿市建立了第一个石油化工中心。后来,该中心又开发出裂解轻质烃(乙烷、丙烷)制取乙烯并进一步生产环氧乙烷和乙二醇的新工艺。这是裂解在石油化工中的首次工业运用,也是乙烯在石油化工领域里生产和运用的开端。

施陶丁格
施陶丁格[德]创立高分子线链型学说 1784年,法国科学家阿羽(Haüy,Renè Just)提出了晶胞学说。他认为,每种晶体都有一个形状一定的最小的组成细胞——晶胞;大块的晶体是由许多个晶胞砌在一起而成的。1861年,胶体化学的奠基人、英国化学家格雷阿姆(Graham,T.)提出了高分子的胶体理论。他认为高分子是由小的结晶分子形成的。支持该理论者认为,天然橡胶是通过部分价键缔合而成的。1920—1922年,德国化学家施陶丁格(Staudinger,Hermann 1881—1965)针对胶体理论创建了“高分子线链型学说”。他认为聚合不同于缔合,高分子都是由长链大分子构成的,天然橡胶、聚苯乙烯等具有线性链式的价键结构式,从而动摇了胶体理论的基础并引发了争论。胶体论者认为,高分子溶液的黏度和分子量没有直接联系;施陶丁格主张,测定高分子溶液的黏度可以换算出其分子量。1929年,他成功地推导出高分子溶液黏度G与分子量M之间的线性关系式:G=KmM(Km是溶剂常数),创建了“施陶丁格定律”。面对用X射线衍射法观测纤维素所得出的单体(小分子)与晶胞(构成晶格的最基本的几何单元)大小接近的实验结果,胶体论者认为,一个晶胞就是一个分子,晶胞通过晶格力相互缔合,形成高分子;施陶丁格却认为,晶胞大小与高分子本身大小无关,一个高分子可以穿过许多晶胞。1926年,瑞典化学家斯维德贝格(Svedberg,T.)等人用超离心机测量出蛋白质的分子量,证明高分子的分子量的确是几万乃至几百万,支持了施陶丁格的观点。1928年,晶胞学说的权威马克(Mark)和迈那(Mana)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帮助施陶丁格完善和发展了大分子理论。1932年,施陶丁格出版了划时代巨著《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成为高分子科学诞生的标志。此外,他还提出了“高分子化合物”术语;创办了《高分子化学》杂志,为化学和化工理论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1953年,施陶丁格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