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

1863年

诺贝尔[典]发明硝化甘油 硝化甘油又称三硝酸甘油酯,化学式为C3H5N3O9,是一种黄色的油状透明液体。1846年,意大利化学家索布雷罗(Sobrero,Ascanio 1818—1888)最先制取了硝化甘油。其方法是:先将半份甘油滴入2份浓硫酸和1份浓硝酸的混合液中,并用手工搅拌,使甘油硝化;再经过分离、洗涤等工序完成制造。克里米亚战争期间(1854—1856),诺贝尔(Nobel,Alfred Bernhard 1833—1896)的父亲在俄罗斯建厂,生产军火以供应战争。当时,俄罗斯化学家齐宁(Zinin,N.N.1812—1880)建议,用硝化甘油替代黑火药。于是,诺贝尔家族开始研究制造硝化甘油。1859年,俄罗斯政府取消了合作订单,诺贝尔家族破产。1862年起,诺贝尔继续研究硝化甘油的制造工艺,同年完成了第一次爆炸试验。1863年,他用装有黑火药的小木管引爆硝化甘油,但不再直接引爆,从而解决了安全问题,并于1864年获得了专利。1867年,他把硅藻土(是一种硅质岩石,其主要化学成分是SiO2)和硝化甘油混合制成两种安全烈性炸药,并获得了英、法、德等国的专利。1875年,他又发明了爆炸性能高、安全性好、价格便宜的腔质炸药和胶质炸药。1888年,他又以硝化甘油制成了混合无烟炸药。他在去世前一年留下遗嘱,设立了享誉全球的诺贝尔奖。1868年,诺贝尔父子因此获得瑞典科学院授予的金质奖章。

img

用索布雷罗的方法制造硝化甘油的装置

拜耳公司[德]成立 1863年,德国商人弗里德里希·拜耳(Bayer,Friedrich 1825—1880)和约翰·韦斯考特(Wescott,J.)在德国伍珀塔尔—巴门创办了一家小型染料厂。1865年,他们在美国纽约创办了染料工厂。1881年改为股份公司,翌年首次获得德国专利。1887年,公司推出了非那西汀止痛药。1892年制造出安替侬宁(即二硝甲酸)杀虫剂。1899年,发明了阿司匹林。1912年,总部迁至勒沃库森。该公司最初经营品红、碘绿等合成染料。1925年,他们与巴斯夫公司、赫司特公司、阿克发-吉伐公司合并成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法本化学工业公司(IG Farben)。1929年合成了聚酯,1930年合成了单宁精鞣剂。1935年,公司推出了百浪多息(它能杀死链球菌,是磺胺类药物中第一个问世的药物)。1945年,公司被盟军解散。1951年,重建拜耳股份有限公司(Bayer Aktiengesellschaft)。此外,拜耳公司还合成了聚酯(1912)、聚氨基甲酸乙酯(1937)、聚碳酸酯(1953)等产品。至1986年,已在世界五大洲设有400多个子公司和分公司,产品达10000种以上,共获得136000项专利。拜耳公司是最早开展跨国经营的德国公司,是德国最早生产化学药物的公司之一。

赫司特公司[德]成立 1863年,德国在法兰克福创立了赫司特染料厂,生产品红(又称酸性品红)等染料。以后,改名为赫司特公司(Hoechst Aktiengesllsechaft)。1869年,公司得知合成茜素(染料,学名为1,2-二羟基-9,10-蒽醌)的方法以后,立即进行开发并获得成功。1873年,其产品销售额达到440万马克。1901年,公司斥巨资成功开发出了合成靛蓝,并获得巨额收入。1921年,公司建立了化工工程公司——伍德公司,代理本公司的专利技术业务,为世界60多个国家承包化工成套设备的设计、建设、试车和人员的培训。1925年赫司特公司并入法本公司。1952年赫司特公司重新组建。1985年,药品总销额达28.7亿美元,其主要产品有:抗生素和心血管药物等,约占联邦德国的8%。公司在世界各化工公司中,仅次于杜邦公司、拜耳股份公司、巴斯夫公司,居世界200家大型化学公司的第4位。生产的主要产品有:有机和无机基本化工原料和中间体、肥料和农药以及其他农业用化学品、纤维用染料和颜料、洗涤剂原材料、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和涂料、塑料、塑料薄膜,电子工业的印刷版和化学品、药品、化妆品,工业气体和焊接切削设备等约2万种。塑料生产占联邦德国的20%,合成纤维占西欧的20%。赫司特(Hoechst)公司(成立于1863年,总部在法兰克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化学药物的公司,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医药制造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