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

1982年

抚顺石油化工公司[中]成立 1928年,日本在抚顺建立了西制油厂、东制油厂和石炭液化厂。工厂以油页岩为原料生产页岩油,并进一步炼制成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和石蜡等产品。1945年,日本战败后工厂收归国有。1952年,工厂分为抚顺石油一厂、二厂、三厂。20世纪50年代,工厂成为中国页岩油生产的重要基地。1962年,工厂开始加工大庆原油。1965年,工厂建成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并投产。1970年,在中国首创用烯烃生产合成润滑油脂新工艺。1982年,以石油一厂、二厂、三厂为主体,联合化学纤维厂和化工塑料厂,成立了抚顺石油化工公司,隶属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83年,公司使用自己研制的催化剂,建成加氢裂化装置,形成了有中国特点的加氢裂化工艺技术。1985年,公司原油年加工能力为8.7Mt,实际年加工量7.86Mt,约占全国原油加工量的10%。公司可生产63种150多个牌号的石油化工产品。1998年,石油、石化两大集团重组后,该公司被划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1999年11月,该公司分为上市和未上市两部分,上市部分为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未上市部分为中国石油抚顺石油化工公司。2000年1月,两大公司正式分立运行。抚顺石油化工公司被誉为中国炼油工业的“摇篮”。

徐光宪[中]提出分子的四维分类法 1982年,在中、美、日三国金属有机化学讨论会上,北京大学徐光宪(1920—2015)教授提出了分子的四维分类法及有关的7条结构规则。他把各种分子看作是由若干分子片所组成。分子片是位于原子核分子之间的一个中间层次的概念。他把所有的分子分成4大类型,即单片分子、双片分子、多片分子(含链式、环式、多环式和原子簇化合物)和复合分子(可看作是由链、环、簇的各种组合而成的复杂原子)。组成这些分子的分子片又可以按它的价电子数的多少分为25类。对同一类分子片,还可以按其中心原子所属的周期不同进一步分类。这样,使用分子片的概念并运用四维分类法与结构规则,就可以把所有的分子进行分类。同时,还可以由分子式去估算分子的结构类型,预见新的原子簇化合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并探讨它们的反应性能等。1980年,徐光宪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进步奖。

基因工程胰岛素上市 1902年,英国生理学家贝利斯(Bayliss,W.M.)和斯塔林(Starling,E.H.)在动物胃肠里发现了一种能刺激胰液分泌的神奇物质——胰泌素。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的多肽物质人工合成胰岛素,开创了多肽在内分泌学中的功能性研究。他们因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2年,加拿大医生班廷(Banding,F.G.)第一次从牛胰脏中提取了胰岛素,班廷也由此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能从猪、牛等动物的胰腺中提取胰岛素,100kg胰腺只能提取4~5g的胰岛素,其产量之低和价格之高可想而知。1965年,中国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类生物活性物质。1978年,美国科学家吉尔伯特(Kilbert)研究组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成功地生产出了鼠胰岛素。随后,依塔库拉(Itacura)研究组用相同方法生产出了人的胰岛素。1981年,基因工程人胰岛素产品正式投入市场,大肠杆菌成了名副其实的生产胰岛素的“活工厂”,胰岛素供不应求的问题被彻底解决了。基因工程人胰岛素的生产为制药工厂开辟了新天地,开创了制药工业的新时代。1982年,基因工程胰岛素上市,成为第一个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将合成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每2000L培养液就能产生100g胰岛素,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解决了这种比黄金还贵的药品的产量问题,使其价格降低了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