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25—B.C.15世纪

B.C.25—B.C.15世纪
img

“首席雕刻家Anta”的工作室

古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绘画底料 古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很少直接在砖石上绘画,他们常常在被粉刷在砖石墙壁或石头表面的底子上绘画。早期的底料是灰泥,低质量灰泥用尼罗河的淤泥和稻草搅拌制成,高质量灰泥用山洞或矿穴中含有石灰石的泥土制成。后来,埃及人便使用优质石膏作底料。希腊-罗马时代,埃及人用石灰作底料。B.C.25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把掺入灰烬或砖石粉的石灰砂浆粉刷成约4毫米厚的绘画底子,并在其上绘画。

古埃及人最早制造玻璃制品 玻璃是由二氧化硅和其他化学物质熔融在一起形成的,其主要原料是纯碱、石灰石、石英等。B.C.2500年前后(或B.C.3700年),古埃及人制作了有色玻璃(其主要成分是钠-钙硅酸盐)并用它制成装饰品;靠近森林的其他地区的人们使用草木灰生产钾玻璃。以后,逐渐出现了生产不同颜色玻璃的配方,埃及人可能使用天然二氧化锰“淡化”玻璃颜色。B.C.1500年左右,人们制作出了玻璃容器。B.C.1000年,中国周朝人制作出了无色玻璃(见于西周早期墓葬),其主要成分是铅钡硅酸盐。到4世纪,罗马人把玻璃应用在门窗上。12世纪,玻璃被用于工业材料。1688年,意大利人发明了大块玻璃的制作工艺,由此,玻璃成为普通用品。1874年,比利时人制成平板玻璃。1906年,美国人制成平板玻璃引上机。玻璃的发明是材料技术发明中的一项重大突破。

img

美索不达米亚或叙利亚带有滚料板纹痕的砂芯瓶

img

用大块玻璃冷雕而成的枕头

中国人发明织物染色技术 织物染色技术工艺包括练漂和染色两部分:练漂是指先用碱剂处理织物(即所谓“练”),后用清水漂洗(即所谓“漂”);染色是指用染色剂染色织物。染色剂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矿物颜料包括赭石、丹砂、石黄、铅白、空青、曾青、胡粉、蜃灰、墨等;植物染料包括蓝草、葳草、茜草、蒤、紫草、荩草、山矾、黄檗、地黄、天名精、皂斗等。约B.C.3000年,中国人发明了织物染色技术。早期人们使用矿物颜料染色织物(即所谓“石染”)。夏商之际,人们开始试用植物染料染色丝麻和帛布。到了周朝,染色技术逐渐成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操作工序,由此产生了织染手工业。到了秦代,人们开始使用蓝草叶造靛蓝素染料染色织物(即所谓“蜡染”)并趋于成熟。

中国人发明发酵技术 发酵原指轻度发泡或沸腾状态。现指人们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者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它是人类较早接触的一种生物化学反应。B.C.2000年,中国人用酒曲(曲蘖)发酵。曲蘖既含有起糖化作用的霉菌,又含有酵母菌,因此可将淀粉直接发酵成酒。在西安市米家崖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5000年前中国人酿制啤酒的证据。夏禹时代,仪狄发明了酒醪技术,杜康发明了秫酒制造技术。商周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酒曲复式发酵技术,并制造出了黄酒。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并制造出了白酒。元朝时期,中国人制造了高度白酒。到了19世纪50年代,法国化学家巴斯德 (Pasteur,Louis 1822—1895)揭示了发酵酿酒的原理,并注意到了中国独特的酿酒方法。19世纪末,法国学者把中国的酿酒方法称作“淀粉发酵法”。西方的酿酒技术工艺是:先让谷物生芽、用麦芽糖化谷物,然后用酵母菌使糖发酵成酒。这种方法比中国的酿酒方法要晚约4000年。酿酒技术促进制醋和做酱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文化。

地中海地区提炼染料 B.C.3000年,埃及人普遍使用起源于印度的靛蓝(在第五王朝的布料上和后来的包木乃伊的材料上都发现了靛蓝)。在B.C.2000—B.C.1500年,人们开始使用来自菘蓝或靛蓝的蓝色染料,来自胭脂虫红、红花和茜素的红色染料,来自藏红花和姜黄的黄色染料以及来自五倍子和香桃木的黑色染料。约B.C.1500年,叙利亚乌加里特古城出售被用泰尔紫染料染成的紫黑色或紫红色羊毛。这种染料取自地中海东岸的软体动物紫螺和骨螺中的某一小部分,被称为“帝王的染料”。其加工方法是:先把用于提炼染料的组织泡软,再把它们放到1%的盐水溶液中煮3天,使液体体积减少到原体积的1/6,即可得到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