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

1869年

卡罗[德]和珀金[英]共同取得合成茜素的专利 1868年,德国化学家格雷贝(Graebe,Karl James Peter 1841—1927)和利伯曼(Liebermann,C.1842—1914)先从煤焦油中提取蒽(工业上用来制造有机染料,可从分馏煤焦油中提取,分子式:C14H10),再将蒽气氧化成蒽醌(Anthraquinone,分子式:C14H8O2),然后将蒽醌溴化并水解,最终得到茜素。但是,该实验没有成功。后来,德国化学家海因里希·卡罗(Caro,Heinrich 1834—1910)与格雷贝和利伯曼共同研究并对上述方法进行了如下改进:让蒽醌与浓硫酸在高温下共热,生成的磺酸衍生物再与强碱熔融,结果制得了茜素,产率高达97%。1869年,他们到英国申请了专利。同年,英国化学家珀金(Perkin,William Henry 1838—1907)也申请了相同的专利。他们商议双方可免费使用对方的专利进行生产。1871年,合成茜素投入批量生产。1875年,人工合成10万千克的茜素。1902年,人工合成的茜素达到200万千克,从而使天然茜素完全被合成品取代了。这是人类第一次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的天然有机染料。马克思在评价茜素的合成时说:“利用现有生产煤焦油染料的设备,已经可以在几周之内,得到以前需要几年才能得到的结果。”

海厄特[美]发明赛璐珞 赛璐珞即硝化纤维塑料。1865年,美国因象牙短缺而希望找到替代品来制作台球。1869年,美国业余发明家海厄特(Hyatt,John Wesley 1837—1920)在研究中发现,当在硝化纤维中加进樟脑(Camphor,是樟料植物樟的提取物,是一种萜类化合物)时,硝化纤维竟变成了一种柔韧性相当好的又硬又不脆的材料。在热压下可成为各种形状的制品,可以用来做台球。他将它命名为“赛璐珞”,又叫云石膜。1870年,他获得了专利。1872年,他在美国纽瓦克建立了生产赛璐珞的工厂。1877年,英国也开始用赛璐珞生产假象牙和台球等塑料制品。1914年,海厄特获得珀金奖章。赛璐珞后来成为照相胶片的材料。此外,他还发明了用混凝剂使水净化的方法、在现代机器上广泛采用的滚珠轴承、甘蔗压榨制糖机、制造机器传动皮带的缝合机等;他还用赛璐珞做成的人造象牙制弹子球和其他制品。海厄特的发明开创了人类制造和使用高分子材料的新纪元。

梅热-穆里埃[法]发明人造黄油技术 黄油又叫乳脂、白脱油。黄油比奶油的脂肪含量高。B.C.1500—B.C.2000年前,圣地亚哥人通过搅拌牛乳、牦牛乳、马乳等制造出了黄油。B.C.5世纪,匈奴人能够加工食用黄油。7世纪,欧洲人食用黄油。19世纪60年代末,法国出现黄油荒,拿破仑三世悬赏生产黄油替代品。1868—1870年,法国工业化学家梅热-穆里埃(Mege-Mouries,Hippolyte 1817—1883)发明了一种人造黄油法。其发明方法是:用牛脂肪与碳酸钙、胃蛋白酶混合加热,加压分离出牛油,然后用食盐和牛乳蛋白乳化牛油。因为这种奶油在颜色上像珍珠,他给这种奶油起名为“珍珠”。后来,梅热-穆里埃用脂肪加上牛奶、少量的水和一种特殊成分造出了人造黄油。1869年他取得了专利。1870年,他在普瓦西(Ppissey)建厂生产。他本人因此得到了奖赏。他成立了协会,旨在推广人造黄油。此后,人造黄油的方法不断改进,原料和乳化剂种类都有所发展。1879年,离心分离技术的发明促进黄油的规模化生产,黄油由此进入百姓家。1923年,美国制定了黄油的标准;日本模仿丹麦制造黄油的方法建成了乳品工厂。1924年,法国颁布法令,严格规定黄油的品名和成分。人造黄油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