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
联合碳化物公司[美]生产聚砜塑料 聚砜(polysulfone,简称PSF或PSU)又称聚醚砜,它分为双酚A型聚砜、聚芳砜和聚醚砜。双酚A型聚砜的合成方法是:先将双酚A和氢氧化钠在二甲基亚砜溶液中反应生成双酚A钠盐;然后钠盐再与4,4’-二氯二苯砜进行缩聚反应制得聚砜。聚芳砜的合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熔融缩聚,即将4,4’-二苯醚二磺酰氯、联苯加入反应器中,边通氮气边熔融;然后,加入三氯化铁催化剂进行傅里德-克拉夫茨(Friedel-Crafts)反应[一类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由法国化学家傅里德(Friedel,C.)和美国化学家克拉夫茨(Crafts,J.)于1877年共同发现]生成氯化氢;然后控制缩聚反应冷却后即得。另一种是溶液缩聚,即将4,4’-二苯醚二磺酰氯、联苯、4-联苯单磺酰氯和溶剂硝基苯加入经干燥的反应釜内,搅拌溶解后加入无水FeCl3催化剂,然后,加入稀释剂二苯基甲酰胺,在搅拌下放入甲醇以沉淀析出聚合物,再经过回流、洗涤、过滤、干燥即得。聚醚砜的合成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脱盐法,即先将溶剂环丁砜及双酚S加入反应釜内,加入带水溶剂二甲苯和氢氧化钠,通入氯气进行成盐反应;然后再加入4,4’-二氯二苯砜进行缩聚反应,加入环丁砜稀释,通入氯甲烷,并混入磷酸三苯酯,除料后经粉碎、水洗、干燥、挤出造粒而制得。另一种是脱氯化氢法,即将4,4’-双磺酰氯二苯醚溶于硝基苯中,然后再将无水FeCl3催化剂与二苯醚进行傅里德-克拉夫茨(Friedel-Crafts)反应制得,或者将4-二苯醚单磺酰氯溶于硝基苯中,然后在无水FeCl3催化下进行自缩聚制得。1965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首次以双酚A的钾盐或钠盐和4,4’-二氯二苯砜为原料,经缩聚生产聚砜塑料。1986年,该公司将生产和销售权全部转让给阿莫科公司。
中国成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21—1922年,加拿大医生班廷(Banting,Frederick Grant 1891—1941)和贝斯特(Best,Charles Herbert 1899—1978)在胰脏中分离出了胰岛素(第一代胰岛素)。1922年,开始生产供应临床使用。1926年,制得牛胰岛素结晶,成为第一个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1955年,英国桑格(Sanger,Frederick 1918—2013)领导的研究组测定了牛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序列,开辟了人类认识蛋白质分子化学结构的道路。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它是第一个在实验室中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和中国的科学家又成功地用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猪胰岛素的立体结构,为深入研究胰岛素分子结构与功能关系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率先通过基因工程制造出大量高纯度的合成人胰岛素(第二代胰岛素),其结构和人体自身分泌的胰岛素一样。20世纪90年代末,科学家在对人胰岛素结构和成分的深入研究中发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胰岛素肽链上某些部位的氨基酸组合可以改变其理化和生物学特征,从而研制出更适合人体生理需要的胰岛素类似物,因其能在餐前直接使用而被称为“速效胰岛素”(第三代胰岛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标志着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的到来,是生命科学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大庆炼油厂[中]建成铂催化重整装置 催化重整装置是用直馏汽油或二次加工汽油的混合油做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经过脱氢环化、加氢裂化和异构化等反应,使烃类分子重新排列成新的分子结构。它以生产C6~C9芳烃产品或高辛烷值汽油为主要目的,并利用重整副产氢气供二次加工的热裂化、延迟焦化的汽油或柴油加氢精制。催化重整装置由四部分组成,即原料预处理、重整、芳烃抽提和芳烃精馏。20世纪40年代,德国建成了以氧化钼(或氧化铬)/氧化铝为催化剂的催化重整装置,现已被淘汰。1949年,美国公布了以贵金属铂作催化剂的重整新工艺。同年,美国在密歇根州建成了第一套催化重整装置。其后,在原料预处理、催化剂性能、工艺流程和反应器结构等方面都有所改进。1965年,中国自行开发的铂催化重整装置在大庆炼油厂投产,这是我国首个催化重整石油炼制装置,它使我国催化重整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抚顺石油二厂[中]建成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 催化裂化是在加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使重质油发生裂化反应,转变为裂化气、汽油和柴油等的过程。催化裂化的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原料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和产物分离。催化裂化技术由法国人胡德利(Houdry,E.J.)研究成功,并于1936年由美国索康尼真空油公司和太阳石油公司合作实现了工业化。当时,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反应和催化剂再生交替进行。由于高压缩比的汽油发动机需要较高辛烷值汽油,因此,催化裂化向移动床(反应和催化剂再生在移动床反应器中进行)和流化床(反应和催化剂再生在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两个方向发展。移动床催化裂化用的是小球硅酸铝催化剂;流化床催化裂化用的是微球硅酸铝催化剂。移动床催化裂化因设备复杂逐渐被淘汰;流化床催化裂化设备较简单、处理能力大、较易操作,得到较大发展。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活性高的分子筛催化剂,裂化反应改在一个管式反应器(提升管反应器)中进行,它被称为提升管催化裂化。1958年,中国在兰州建成了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1965年,中国在抚顺石油二厂建成了年加工量60万吨的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1974年,中国在玉门建成了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1984年,中国共建成了39套催化裂化装置,占原油加工能力的23%。抚顺石油二厂是我国首次采用流化床催化裂化装置炼油的企业,标志着我国石油炼制在催化裂化法方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保定电影胶片厂[中]建成投产 1948年,中国曾在原东北电影制片厂生产过少量黑白电影正片。1949年以后,在天津、上海、厦门、汕头等地分别成立作坊式的工厂进行黑白相纸、干版的少量生产。1958年,在保定市兴建了化学工业部第一胶片厂,这是中国最大的感光材料生产厂。1960年,中国用自行研制生产的电影胶片成功地制作出电影拷贝《兵临城下》。同时,天津、上海、厦门、汕头四厂也开始扩大和实现机械化。1964年以后,中国可以生产黑白电影负片、黑白电影正片、民用业余摄影用黑白胶卷、黑白相纸和医用X射线胶片等;也试制过彩色电影正片等。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南阳、无锡、青岛、辽源和丹东等地建立了一些中小型的感光材料厂。同时,感光材料用的原材料也实现了国产化。至此,中国的感光材料工业已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20世纪90年代,乐凯彩色胶卷和相纸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25%和20%,与伊斯曼-柯达公司、富士公司形成鼎立之势。保定电影胶片厂以后发展成为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2011年,该公司被整体并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保定电影胶片厂的投产是中国感光材料工业规模生产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