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
液晶纺丝技术出现 液晶纺丝是将具有各向异性的液晶溶液(或熔体)经干-湿法纺丝、湿法纺丝、干法纺丝或熔体纺丝纺制纤维的方法。这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纺丝工艺,可以获得断裂强度和模量极高的纤维。液晶纺丝的特点是纺丝的溶液或熔体是液晶,这时刚性链聚合物大分子呈伸直棒状,有利于获得高取向度的纤维,也有利于大分子在纤维中获得最紧密的堆砌,减少纤维中的缺陷,从而大大提高纤维的力学性能。
川端季雄[日]设计制造出KES-F系列织物风格仪 织物风格仪是指检测织物某些物理机械性质来综合评定织物风格的仪器。织物风格广义上指织物在人的触觉和视觉官能上的反应;狭义仅指触觉而言,即通常所称的手感。1930年出现用悬臂梁法测定织物试样的弯曲长度和弯曲刚度,以此来表示织物的手感性质。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用圆形试样通过环圈时的最大牵引力来表示织物手感,从而出现了早期的手感检测仪。70年代初,日本学者川端季雄提出用织物的纯弯曲性、表面特性(摩擦系数和粗糙度)、拉伸性(包括剪切)、压缩性等综合反映织物风格,并由检测这些性质的仪器组成KES-F系列织物风格仪。用这一系列四种仪器测得16个指标,按织物的不同用途评定挺(刮)、滑(爽)、丰(满)等基本风格值,再输入计算机求出综合风格值。该风格仪是迄今为止运用较为成熟的客观评定系统。
捷克斯洛伐克研制成功织编机 织编机是一种用机织和针织相结合的方法织制织物的机器。20世纪70年代在捷克斯洛伐克研制成功。这种织机的开口、送经和卷取机构与传统织机相同,打纬机构与传统织机相似,只是在引纬机构方面改变了传统织机单根纬纱全幅引纬方式,用数百根纬纱把全幅均匀分成数百段,每根纬纱分别穿过各自的引纬针,同时引入对应的各段梭口与经纱交织形成机织纵条。在主轴每两转中引纬针左右摆动一次。在机织纵条间设有舌针,当舌针伸入梭口时,引纬针向左或向右摆动,于是纬纱便垫上左、右侧舌针针头形成线圈。当舌针退出梭口时,新引入纬纱形成的线圈便与旧线圈串套连接,构成针织纵列。织编机制成的织物纵向用若干条经纬交织的双纬织物为基础,以经编成圈方式将各纵条中的纬纱线圈串套连接起来,构成机织、针织相间排列的整幅织物。其中机织部分约占80%,其余是针织部分。织物兼具机织物尺寸稳定和针织物横向弹性的优点,但也带有针织物逆向脱散性的缺点。
CAD/CAM系统在服装行业开始应用 20世纪70年代初,CAD/CAM(Computer Aide Design/Computer Aide Manufacture)系统在服装行业开始应用。该系统最初主要用于排料,以显示衣片的排列和裁剪规律。美国的格柏(Gerber)公司和法国的力克(Lectra)公司开发了最早的计算机排料系统。不过,这些系统初期是基于单片机设计的,机体庞大而且昂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CAD/CAM系统应用的不断扩大,CAD/CAM系统中又开发了放码功能。而后,针对服装生产的各个阶段,服装CAD/CAM系统不断扩充,到目前为止,几乎涵盖了服装生产的各个阶段和领域。
转移印花技术出现 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出现的一项新的印花工艺。它与液相反应法的防染、拨染印花不同,是一种干法加工工艺,采用气相反应法的升华法转移印花。其大概的工艺流程是:用印刷的方法将合适的染料在特种纸上印上所要印花的图案,制成转移印花纸(简称印花纸)。再将印花纸印上染料的一面与初印织物结合,通过高温和压力的作用,使染料升华成气体扩散进入织物纤维中,从而将印花纸上的图案转移到织物上。主要优点是:织物在转印后不需要湿法处理加工,可节约大量用水,没有染料污染的废水处理问题。缺点是:转移印花用纸量大,印花纸价格高,染料选择有局限性。
自动络筒机问世 络筒是纺纱织布中的一道重要工序。该工序的重要任务是把细纱工序纺出的管纱头尾相接,变成长长的纱线卷绕成筒子形状,提供给下道工序“整经”作织布时的经纱,或是摇成绞纱,染成色线。完成这项任务的主要设备是络筒机。早期的络筒机是人工接头,接管、换筒,劳动强度大,用人多,生产率低。20世纪70年代自动络筒机出现。该机包括:自动接头、自动换管、满管自停、故障自停、自动运输筒子和自动清洗等装置。为了提高纱线质量,还配有自动验结和电子清纱器,自动检测条干不匀的纱线,并自动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