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单程式穿经机研制成功 穿经是根据织物上机图将织轴上的经纱依次穿入经停片、综和筘的工艺过程。穿经有手工和机械两种方式。早期的穿经采用手工方式,劳动强度高,产量低。20世纪60年代,中国模仿手工穿经的动作研制出单程式穿经机,使分纱、分经停片、分综、穿引和插筘等五项穿经基本动作在同一台机上自动完成,实现了机械自动化,同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美国杜邦公司研制出包缠纺纱机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杜邦公司(DuPont Company)研制出最早的包缠纺纱机。这种机器以条子喂入,用一吸嘴把须条吸出,须条经过假拈器获得必要的强力,然后由引纱罗拉输出。由于须条具有一定的宽度,假拈时一部分边纤维未受控制,经过假拈器后大多数纤维退拈,而这部分边纤维却得到额外的拈度缠绕在退拈的纱芯上,形成包缠纱。到70年代,日本和中国相继研究出喷气纺纱法,利用一个或两个喷嘴对纱条进行(加拈)假拈,使部分纤维包缠在芯纤维上形成包缠纱。

薄膜成纤技术出现 薄膜成纤是一种成纤聚合物经熔融挤压成膜再加工成为纤维的方法。这种技术创自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有了很大发展。薄膜成纤工艺的优点是:流程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所需厂房面积小,效率高,成本低。薄膜成纤的产品一般用于工业,如制造地毯(面毯和底布)、绳索、渔网、粗缝纫线、无纺织布、包装袋布、家具布、人造草坪、水坝和建筑增强材料等。工业上使用薄膜法最多的聚合物是等规聚丙烯纤维,其次是聚酯纤维、低压聚乙烯和聚四氟乙烯等。

多向立体织物出现 多向立体织物是由碳纤维做原料经特种编织工艺加工而成,是碳/碳复合材料的基材,简称nD织物。n表示向数,D表示方向。它与传统的平面织物不同,呈立柱体状。织物中碳纤维按规定的空间位置编成紧密交叉的网络结构。最早的多向立体织物是3D织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又逐步研制出了4D、5D……11D、13D织物。碳/碳复合材料具有比重小、模量高、强度高、刚性好、内阻尼大、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耐磨等优良特性,是新型的尖端材料之一。最初用于导弹和航天器材,到70年代后期逐步推广到民用,用以制作车身、船体、假肢、医疗器械、化学品贮罐、高速回转器件和体育用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