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世纪

12世纪

轴架式整经方法出现 轴架式整经方法首见于南宋楼璹的《耕织图》中。图中有三个织妇在操作。两人在前,将经丝卷绕于圆框上,一人在后,排经丝和理丝籰。这就表明至迟在南宋时已使用轴架式整经方法了。由于《耕织图》诗文简单,很难得知当时轴架式整经的操作方法。但元代王祯在《农书》中记载了这种整经方法:“先排丝籰于下,上架横竹。列环以引众绪,总于架前经牌,一人往来挽而归之纼轴,然后授之机杼。”明代的《农政全书》、清代的《豳风广义》等也都有这种整经工具的相关记载。轴架式整经法对丝、毛、麻、棉等织物均可通用。它比齿耙式整经法的产量要高,质量也能保证,故近代的土布织造仍大量采用。这种轴架式整经法的工艺原理,逐步发展为近代大圆框式的自动整经机。

中国使用醋浸法抽引野蚕丝 中国南宋时,野蚕除了缫丝外,还使用醋浸来引丝。《岭外代答》中记载中国广西有一种名为“丝虫”的野蚕,当枫叶初生时,上面有很多食枫叶的虫,像蚕而颜色呈赤黑。一到五月,虫的腹部就透明像成熟的家蚕。当地人把它采摘回来后,用酽醋浸而擘取其丝,就醋中引出丝来,大约一条蚕可得丝六到七尺。这种抽引野蚕丝的方法,与现代人造纤维的制取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出现罗盘 罗盘,又叫罗经、罗经盘。罗者,广布也,遍布也。一种具有分辨细微方位的磁针指极仪器,其磁针是置放在带有方位刻度的圆形承受器中间,有水针和旱针两种制式。前者是把磁针放在圆形承受器中间盛有水的凹陷处,磁针浮在水上能够自由地旋转,静止时两端分别指向南北。后者的磁针也是置放在圆形承受器中间,通常是在磁针重心处开一个小孔作为支撑点,下面用轴支撑。1985年,江西临川县温泉乡莫源李村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朱济南墓出土了一大批陶俑,其中一件题名“张仙人”的俑,高22.2厘米,右手捧一罗盘,此罗盘菱形针的中央有一明显的圆孔,形象地表现出采用轴支承的结构。它的出土,证明12世纪末,旱罗盘就已发明出来。一般而言,水罗盘应早于旱罗盘,故水罗盘的发明时间至少可上推至12世纪中、早期。

楼璹[中]撰《耕织图》 楼璹(1090—1162),字寿玉、国器,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中国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楼璹完成这部以诗配画形式介绍耕织技术的《耕织图》。据楼钥《攻媿集》卷七六中记述:“伯父时为临安於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一章,章八句,农桑之务,曲尽情状。”当时宋朝官府遣使持《耕织图》巡行各郡邑,以推广耕织技术。嘉定三年(1210年),楼璹之孙刻石传世。这部著作对推动南宋蚕桑丝织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意大利成为欧洲丝绸生产的主要地区 530年,在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Emperor Justinian)授权下,欧洲开始尝试生产蚕丝。然而,在其后的很长时间内,欧洲的丝织品及原料大多仍然是从路上或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直到10世纪,西班牙养蚕业逐渐兴盛后,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变。12世纪时,以意大利卢卡为中心的区域成为欧洲丝绸生产的主要地区。

脚踏缫车在中国基本定型 在手摇缫车的基础上加装踏板和连杆,就变成了脚踏缫车。脚踏缫车大约在北宋时已经出现,秦观的《蚕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描述了当时的缫车,但未具体写明脚踏机构。到南宋时,吴皇后题注本的《蚕织图》和传为梁楷本的《蚕织图》中十分清楚地描绘了缫车的具体形象,其传动装置由一脚踏板与一曲柄连杆机构相连而成。这就说明在12世纪左右,中国古代的脚踏缫车已基本定型。这种缫车用脚踏动踏板做上下往复运动,通过连杆使丝軠曲柄作回转运动。利用丝軠回转时的惯性,使其能连续回转,带动整台缫车运动。这样索绪、添绪、回转丝軠就可以由同一个人用手和脚同时进行,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脚踏缫车是手工缫丝机器改革的重大成就。

img

中国南方仍在使用的脚踏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