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
2025年09月26日
1903年
埃迪兰努[罗]首次工业应用萃取方法 萃取又称溶剂萃取,亦称抽提。它是利用不同溶剂对各组分溶剂的差别,用互不相容的溶剂分离某些组分的方法。它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其溶解度或分配系数有所不同。由此,可使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并被提取出来。1842年,法国学者佩利若(Péligot,Eugène-Melchior 1811—1890)首先用乙醚从硝酸溶液中萃取硝酸铀酰[亦称硝酸双氧铀,化学式为UO2(NO3)2·(6H2O)6]。1892年,罗特(Roth,F.)从盐酸溶液中用乙醚萃取铁。1903年,罗马尼亚化学家埃迪兰努(Edeleanu,Lažar 1861—1941)用液态二氧化硫从煤油中萃取芳烃,这是萃取方法的第一次工业应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螯合物(英文名:chelation,是具有环状结构的配合物,通过两个或多个配位体与同一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环的螯合作用而得到)萃取方法,即用有机溶剂萃取金属和二硫腙、铜铁试剂等形成的螯合物。20世纪40年代后期,生产核燃料的需要促进了萃取方法的研究开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原子能工业需要提取核燃料,分离裂变产物,从而推动了溶剂萃取技术的发展,合成了许多性能优良的萃取剂。现今萃取方法通用于石油炼制工业,并广泛应用于化学、冶金、食品和原子能等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