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

1947年

汽巴公司[瑞]和壳牌化学公司[美]首次生产环氧树脂 环氧树脂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环氧基团的有机化合物。它根据分子结构分为缩水甘油醚类、缩水甘油酯类、缩水甘油胺类、线型脂肪族类和脂环族类等。1891年,德国化学家林德曼(Lindmann)用对苯二酚与环氧氯丙烷反应,缩聚成树脂并用酸酐使之固化。1909年,俄国化学家普莱斯切捷夫(Prileschajew)发现,用过氧化苯甲醚和烯烃反应可生成环氧化合物。1930年,瑞士化学家卡斯坦(Castan,Pierre)和美国化学家格林利(Greenlee,S.O.)用有机多元胺使上述树脂固化。1933年,德国化学家斯契莱克(Schlack)研究现代双酚A环氧树脂(由双酚A和环氧氯丙烷在氢氧化钠作用下生成)同双酚A(二酚基丙烷)的分离技术。1936年,卡斯坦生产了琥珀色环氧氯丙烷-双酚A树脂,并同邻苯二甲酸酐反应生产出了热固性制品。1939年,格林利独自生产出高分子质量双酚A环氧氯丙烷树脂并用于高级热固性涂料。1947年,美国戴维-莱诺德(Devoe-Raynolds)公司第一次生产环氧树脂,开辟了环氧氯丙烷-双酚A树脂的技术历史。不久,瑞士汽巴(CIBA)公司和美国壳牌(Shell)化学公司等开始了环氧树脂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开发工作。1955年,陶氏化学公司(Dow Chemical co.)和赖希奥尔德(Reichhold)化合物公司建立了环氧树脂生产线。1956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出售脂环族环氧树脂,并推出过乙酸法(以过氧化氢或过乙酸将双键进行液相氧化)合成的环氧树脂。1959年,道(Dow)化学公司生产酚醛环氧树脂。1960年以来,人们开发出了数百种环氧树脂。我国自1956年开始研究环氧树脂并生产出普通的双酚A-环氧氯丙烷型环氧树脂以及各种类型的新型环氧树脂。

波拉罗伊德公司[美]发明银影像转移法 银影像转移法即指扩散转移法,早期的银影像转移法多用于文件复制。1839年,法国化学家达盖尔(Daguerre,L.J.M.1787—1851)发明了摄影史上最早具有实用价值的摄影法——银版照相法(达盖尔照相法)。1947年,美国波拉罗伊德公司的创始人兰德(Land,E.H.)发明了银影像转移法。该方法是将曝光的卤化银乳剂用一种含有卤化银溶解剂(如海波,即硫代硫酸钠)的药液冲洗,并同时使之与另一特制的非光敏涂层相接触,在曝光的感光层显出负像的同时,卤化银溶解剂即与未曝光的卤化银络合而使后者溶解,并扩散转移到与之相接触的非光敏层,转移过去的卤化银即在此层内显影生成正像。利用银影像转移法制取的影像转移感光材料成为一类独具特色的银盐感光材料。生产彩色一步成像材料和照相机的公司有波拉罗伊德公司和富士照相胶片公司。银影像转移法和染料影像转移法(包括采用染料-显影剂的一次彩色成像法和采用染料释放剂的一次彩色成像法)的利用可以直接获得黑白或彩色正像的卤化银感光材料。银影像转移法的发明促进了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img

磁记录材料

坎拉斯[美]研制成磁记录材料 磁记录材料指以磁化的形式实现记录、还原和贮存声音、图像、数码等信息的记录材料,由磁粉制成的磁性层和承载它的支持体组成。它分为磁记录介质材料和磁头材料。前者主要完成信息的记录和存储功能;后者主要完成信息的写入和读出功能。1857年,有人用3mm宽、0.05mm厚的钢带制造出了录音机的雏形。1898年,丹麦人浦耳生(Poulson,W.)用直径为1mm的碳钢丝发明了可供实用的磁录机。1907年,经过技术改进,出现了直流偏磁录音机,为磁记录技术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1928年,德国人欧尼尔(Onell,J.A.)首次制成纸基磁带,带速为76.2cm/s。从此,磁带进入实用化时代。1938年,日本人永井健三发明了交流偏磁法,促进了磁记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各国秘密研究磁记录技术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出现了环形磁头、超声波交流偏磁法等新技术和器件。1947年,美国人坎拉斯(Camras,M.)制成γ-Fe2O3,为制备各种记录材料提供了广泛的材料来源,至今仍被用于制造各种类型的氧化铁磁粉。以后,日本、美国等研制出各种类型的磁带和磁粉,推动了磁记录材料的发展。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酸法针状γ-Fe2O3磁粉,70年代研制出钴γ-Fe2O3磁粉等碱法磁粉。

壳牌化学公司[美]用乙烯直接水合制取乙醇 1947年,美国壳牌化学公司(Shell Group)休斯敦厂实现了乙烯直接水合制乙醇的工业化生产。其具体方法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260~290℃,7MPa),乙烯在固体酸催化剂(一般是负载于硅藻土上的磷酸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直接与水反应生产乙醇。使用这种方法的乙烯单程转化率低,大量乙烯和其他中间产物不得不在系统中反复循环。除此之外,生产乙醇的方法还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发酵法,即对含淀粉的农产品(谷类、薯类或野生植物果实等),或者制糖厂的废糖蜜,或者含纤维素的木屑、植物茎秆等进行预处理,经水解(用废蜜糖做原料不经这一步)、发酵,即可制得乙醇。另一种是间接水合法(硫酸酯法),即将乙烯与硫酸经加成作用生成硫酸氢乙酯,然后水解生成乙醇和硫酸。还有一种是煤化工方法,其具体包括用合成气(由煤转化而成)直接制乙醇(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于2006年自主发明的技术)和合成气经醋酸制乙醇等。直接水合制取乙醇的方法比间接水合法有不少显著优点,现已成为生产乙醇的主要方法。为了缓解非再生化石能源日渐枯竭所带来的压力,又推出了利用生物能源转化技术生产乙醇的新方法,即联合生物加工制取乙醇的方法。该方法是把糖化和发酵结合到由微生物介入的一个反应体系中,以玉米等粮食作物为原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乙醇的生产效率。我国目前主要通过醋酸直接加氢制乙醇和合成气直接加氢制乙醇等方法生产乙醇。

霍根[美]和华生[美]合著《化工过程原理》 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它是在化工热力学、反应动力学、传递过程理论以及化工单元操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以工业反应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反应技术的开发、反应过程的优化和反应器设计为主要目的的一门新兴工程学科。化学反应工程的早期研究主要是针对流动、传热和传质对反应结果的影响进行的,如德国的达姆科勒(Damkhler,G.)、美国的霍根(Hougen,O.)和华生(Walson,K.M.)等人的工作。当时,把该学科称为化工动力学。1947年,霍根与华生合著《化工过程原理》。作者在第三分册中集中论述了动力学和催化过程,这是该学科走向专门化的标志。20世纪50年代,学者们对反应器内部发生的若干种重要的、影响反应结果的传递过程,如返混、停留时间分布、微观混合、反应器的稳定性等进行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1957年,第一届欧洲化学反应工程讨论会正式确立了该学科。《化工过程原理》是化学反应工程的第一本专业学术著作。

《化学工艺大全》出版 1947—1956年,《化学工艺大全》(Encyclopedia of Chemical Technology)(第1版 共15卷)出版。该书由科克(Gork,R.E.)和奥思默(Othmer,D.F.)主编,由美国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出版。1957年、1960年,出版了第1卷和第2卷补编,及时更新了第1版中的陈旧内容。第1版主要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美国的化工技术。1963—1972年,出版了该书的第2版(共22卷)。其间,1971年,出版了全书索引。1972年,出版了第2版补编。第2版采用了各国文献,反映世界化学工业的知识技术水平。1978—1984年,出版了该书的第3版(共24卷)。1979年起,每年出版4卷索引。1984年,出版了第3版1~24卷索引和补编各1卷。第3版的重点放在能量、健康、安全、公害及新材料方面,采用了SI单位制,化合物用《化学文摘》登录号标出,全书按英文字母顺序编排条目。该书是化学工艺类书中影响较大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