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瓷

1.陶瓷

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是用陶土或瓷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与“瓷”并称,反映了这两类器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人类早期文化发展史中,作为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并推动文化巨大进步的,乃是以陶器的发明和出现为重要标志。然而关于陶器的起源,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见解和观点,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是: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而出现的,制陶的发明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以及与火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泥土或黏土经火焙烧后而变硬,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识地用泥土制作并焙烧成所需要的器物。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在世界各地多有发现,说明陶器之发明是多中心的。最古老的陶器至少在16000年前就已出现,而在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罐碎片,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陶制容器,其烧制年代距今约有15000年。日本早期绳文人约在B.C.10500年也制造陶器罐。有迹象显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约10000年前独立发展出来,而南美的陶器则是在距今约7000年前。

最早的陶轮在B.C.6000—B.C.4000年间,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出现。在中国的贾湖文化(B.C.5500—B.C.3000年)时期,也发现了使用陶轮的痕迹,在同一时期,还出现了黑陶和彩陶。陶轮的发明,为陶器的生产带来革命性变化。陶器匠人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制造出更多的产品,以满足发展的需要。黑陶和彩陶的出现,说明人们已不再满足陶器单一的实用性用途,对用它点缀生活情趣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在随后的几千年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世界各地的制陶技术均有很大发展,陶器产品增加,质量也大为提高。以中国为例,陶器匠人选择含硅量较高的瓷土为原料,发明和发展了石灰釉;升焰窑技术也有了提高,发明的半倒焰式馒头窑和平焰式龙窑使窑温明显增高;泥条筑成法和拉坯造型等制作方法更为娴熟,出现了陶俑、上釉彩陶和一些大型陶塑制品。

大约3500年前,在中国开始了由陶器向瓷器的演变,出现了原始瓷。一般认为,瓷土选择技术的进步、高温釉的发明和筑窑技术的提高,是由陶向瓷转化的三个关键环节。今所见原始瓷多为青釉,只有少数黑釉。这种瓷器原料处理欠精,烧结程度稍差,不过胎体坚硬,火候高,不吸水或基本不吸水,表现出瓷的原始性和过渡性,与现在意义上的瓷器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在2世纪晚期,在当时的中国浙江、江西、河南、河北等地都曾烧制青釉瓷器。这种青瓷表面施有青色釉,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瓷器品种。其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性气氛中焙烧所致。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青瓷的出现,标志着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完成了从陶器到瓷器的飞跃。

7世纪时,中国的瓷器已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瓷系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创烧。到10—13世纪时,中国的瓷器产业迎来了发展高峰,名瓷名窑遍布大半个中国,处处可见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