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
蒙特卡蒂尼公司[意]生产乙丙橡胶 乙丙橡胶(ethylene propylene rubber)是乙烯与丙烯共聚制得的合成橡胶。乙丙橡胶可分为二元乙丙橡胶、三元乙丙橡胶、改性乙丙橡胶和热塑性乙丙橡胶。如果聚合物只含乙烯、丙烯单元,则称其为二元乙丙橡胶;如果再含一种非共轭双烯第三单元,则称其为三元乙丙橡胶;如果将乙丙橡胶进行溴化、氯化、磺化、顺酐化、马来酸酐化、有机硅改性、尼龙改性等,则称其产物为改性乙丙橡胶;如果以三元乙丙橡胶为主体与聚丙烯进行混炼,则称其产物为热塑性乙丙橡胶。乙丙橡胶可通过溶液聚合和悬浮聚合进行生产:溶液聚合是以己烷为溶剂,常用的典型催化剂是三氯氧钒-倍半氯化乙基铝或三氯氧钒-一氯二乙基铝,并在体系中加入卤化物或磺酰氯化合物作活化剂;悬浮聚合以液态丙烯为稀释液,以钛系载体为催化剂。1957年,意大利化学家纳塔(Natta,G.)与意大利蒙特卡蒂尼公司共同开发出了二元乙丙橡胶。1963年,该公司建成万吨级装置并投产。同年开始商业化生产三元乙丙橡胶。此后,又出现了多种改性乙丙橡胶和热塑性乙丙橡胶,从而为乙丙橡胶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众多的品种和品级。
凯洛格公司[美]建成第一座日产540吨的单系列合成氨装置 1909年,德国物理化学家哈伯(Haber,Fritz 1868—1934)在600℃的高温、200个大气压和以锇为催化剂的条件下,得到产率约为8%的氨,并成功地设计了原料气的循环工艺(被称为“哈伯法”)。此后,他在博施(Bosch,Carl 1874—1940)的协助下,成功地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如氢对钢材的腐蚀、高压反应器的结构、制取氢氮原料气的方法等。1912年,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在奥堡(Oppau)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日产30吨合成氨的装置,并于1913年开始运转。由此,合成氨终于从实验室走向了工业化,成为工业上实现高压催化反应的一座里程碑。哈伯和博施因此而分别获得1918年、193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20世纪50年代以前,最大的氨合成塔能力不超过日产200吨氨;60年代初不超过日产400吨氨。后来,离心式压缩机研制成功,为合成氨装置大型化提供了条件。1963年和1966年,美国凯洛格公司先后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日产540吨和900吨氨的单系列装置。1972年,日本建成了日产1540吨的合成氨厂,它是当时世界上已投入生产的最大的单系列装置。我国于20世纪30年代建成了合成氨生产装置。到70年代初期,我国建成的合成氨装置大都是以煤(焦)为原料,采用固定床制气技术的中小型装置。从1973年开始,我国先后引进了以天然气和轻油为原料、采用烃类蒸汽转化制气工艺技术的日产1000吨合成氨的大型生产装置。1978年以后,我国又引进了以渣、煤为原料,采用部分氧化制气工艺技术的大型合成氨生产装置。
壳牌化学公司[美]生产正丁醇和2-乙基己醇 正丁醇的工业制法主要有:发酵法(谷物淀粉和水混合成醪液,经蒸煮杀菌,加入纯丙酮丁醇菌发酵后,经精馏分离得到正丁醇等)、丙烯羰基合成法(丙烯、一氧化碳和氢经钴或铑催化剂羰基合成反应生成正丁醛和异丁醛,经加氢得正丁醇等)和乙醛醇醛缩合法(乙醛经缩合并脱水制得巴豆醛,巴豆醛在镍铬催化剂作用下加氢生成正丁醇)。2-乙基己醇在工业上由正丁醛(由丙烯羰基合成法或乙醛醇醛缩合法制得)在碱性条件下缩合,经加热脱水生成2-乙基己烯醛,再加氢制得;正丁醛又可加氢制正丁醇,因此,丁醇和2-乙基己醇常在同一工厂生产。1852年,法国人孚兹(Wurtz,Charles-Adolphe 1817—1884)从发酵过程制酒精所得的杂醇油中发现了丁醇。1913年,英国斯特兰奇-格拉哈姆公司首次以玉米为原料经发酵过程生产丙酮及其副产物(正丁醇)。1930年,美国化学家史密斯(Smith,D.F.)等首先发现在钴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乙烯和水煤气可制取醛和醇。1963年,美国壳牌化学公司(Shell Group)用改进的钴催化剂由丙烯生产正丁醇和2-乙基己醇。其生产过程是:在钴催化剂作用下,同一反应器中同时进行烯烃、氢与一氧化碳的氢甲酰化反应和醛的催化加氢反应而制得醇。这种方法对于促进正丁醇和2-乙基己醇的生产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