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

1934年

瑞士苏尔寿·鲁蒂公司研制出片梭织机 片梭织机是一种用片状夹纬器(或称片梭)将纬纱引入梭口的织机。1933年,德国人罗斯曼(Rossmann,R.)首先提出片梭引纬;1934年,瑞士苏尔寿·鲁蒂(Sulzer Rneti)公司发明,并取得了多项专利。1953年开始成批生产。这种织机的梭子和一般有梭织机所使用的梭子形状不同,系采用一种金属材料制成、重量很轻的扁片式梭子。片梭织机的经纱运动和一般有梭织机的经纱运动相同,而纬纱运动则不同。其引纬过程是:在织机机架的左右两侧各有一梭箱,左侧梭箱主要是将片梭从梭链上提升,移动到换梭位置,并使片梭夹住从筒子纱上来的纬纱。然后依靠扭力棒的储蓄能量,通过投梭棒和击梭块把片梭投射出去,待片梭到达对侧后,右侧的接收箱进行制梭、梭子回退、打开梭夹钳口、松开纬纱等动作,并将片梭送入运梭链。运梭链的主要任务就是运载非工作中的片梭。片梭织机的速度相当于有梭织机的2~3倍,不仅生产效率高,还特别适于织造阔幅织物,故其发展较快。

铁鞣法制革的进步 铁鞣始于18世纪晚期,1770年,约翰逊获得英国第一个铁鞣法专利。此后很长时间都未能解决成革板硬、不耐老化等问题。直到1934年,凯撒博瑞(Casaburi)根据沃纳(Werner)理论对铁盐和有机酸盐进行综合研究,铁鞣法才得到突破性的进步。他选用了有机酸甲酸、乳酸、酒石酸和柠檬酸试验,得出的结论是:只有Fe2Cl6与酒石酸结合的鞣液才有实用价值,最佳效果是由2个酒石酸根取代Fe2Cl3中的Cl。酒石酸可以有效地抑制铁盐水解,从而实现真正的铁鞣。以1毫升硫酸铁对应0.5毫升NaOH,酒石酸和4~5毫升NaOH,可以获得满意的铁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