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B.C.10世纪

约B.C.10世纪

中国人发明炭黑 炭黑是一种无定形碳,是轻、松而极细的黑色粉末,是含碳物质(煤、天然气、重油、燃料油等)在空气不足的条件下经不完全燃烧或受热分解而得的产物:由天然气制成的称“气黑”,由油类制成的称“灯黑”,由乙炔制成的称“乙炔黑”。B.C.10世纪左右,中国人焚烧动植物油、松树枝,收集火烟凝成的黑灰,当时它被称为炱、烟炱、松烟,是最早的炭黑。它在当时被用来调制墨和黑色颜料。以后,炭黑制造技术由中国传入日本等东方国家,然后传入希腊、罗马等欧洲地区。1821年,北美地区的人们首次用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炭黑。它是一种无定形碳,是疏松、质轻而极细的黑色粉末。1872年,炭黑生产实现了工业化和规模化,同时产生了“Carbon Black”(炭黑)这一术语。1882年,美国人发明了用天然气制造“槽法”炭黑技术,开拓了近代炭黑工业。当时,炭黑仍主要用作着色剂。1912年,英国人莫特(Mott,S.C.)在一个偶然事件中发现炭黑对橡胶的补强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合成橡胶工业的发展,炉法炭黑开始出现。1943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工业化规模的油炉炭黑工厂。直至1945年前后,“槽法”炭黑还占据炭黑生产的主导地位。20世纪70年代初,油炉法新工艺炭黑迅速崛起并取代传统炭黑。此后,相继出现了低滞后炭黑、纳米结构炭黑以及等离子炭黑等品种。1949年,中国的炭黑产量仅252吨,所需炭黑几乎全部进口。1950年,中国在四川隆昌建立了“槽法”炭黑试验装置。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生产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的炭黑产品的同时,开发并逐步改进油炉法炭黑生产技术和乙炔炭黑生产技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成功开发出新工艺炭黑生产技术,并开始利用炭黑生产过程的余热和尾气,实现了第一次技术飞跃。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对引进的国外万吨级炭黑生产装置进行了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现了第二次技术飞跃。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以装置大型化、节能环保化为发展目标,开发出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设备,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炭黑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大炭黑工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