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

1913年

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德]首先用钒催化剂生产硫酸 1740年,英国人沃德(Ward,Joshua)建立了燃烧硫黄和硝石制硫酸的工厂。1746年,英国人罗巴克(Roebuck,John)建立了由硝石产生的氧化氮为催化剂的铅室反应器,这是利用催化技术从事工业生产的开端。1831年,英国人菲利普斯(Phillips,Peregrine)获得二氧化硫在铂上氧化成三氧化硫的专利。19世纪60年代,人们用氯化铜为催化剂氧化氯化氢制取氯气。1875年,德国人雅各布(Jacopo,E.)在巴特克罗伊茨纳赫(Bad Kreuznach)建立了第一座生产发烟硫酸的接触法装置,并制造出了第一个工业催化剂——铂。1901年,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化学家克尼奇(Knietsch,R.1854—1906)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砷的氧化物是降低工业催化剂活性的原因,主张预先净化进入转化工序的气体。1913年,巴登公司将五氧化二钒与碳酸钾和硅藻土的粉末混合作为催化剂。这种催化剂活性较好、不易中毒,且价格较低。它的作用是加速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的反应速度。钒催化剂是直径为5mm的圆柱形颗粒,其氧化钒、氧化钾载在多孔性硅藻土载体上。在反应条件下,钒催化剂有效成分熔融分布在载体微孔内表面上,形成一定厚度的液态薄膜。钒催化剂正常使用寿命为5~10年或更长。到了20世纪30年代,钒催化剂完全取代了铂催化剂。

伯顿[美]等用热裂化技术生产汽油 热裂化技术是一种石油裂化技术。石油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的过程。19世纪中叶,人们大量使用煤油,煤油也是当时原油炼制的主要产品,汽油则被当作燃料烧掉。1883年,德国人戴姆勒(Daimler)发明了第一台立式汽油机。1885—1886年,汽油机作为汽车的动力被广泛使用,同时,也推动了汽车的发展。汽油也因此得到重视。但是,采用蒸馏法仅能从原油中提炼出20%的汽油。1913年,美国化学家伯顿(Burton,William Meriam 1865—1954)等人成功地用热裂化技术将重质的瓦斯油加热裂化为轻质的汽油并申请了专利。裂化在5个大气压下进行,温度为350~450℃,用以裂化低挥发度的大烃分子。该技术使石油提炼不再受常压下原油不同成分的分馏温度的制约,使人能够控制分子形态,提高了产品产量。而且,用该技术生产出的汽油比用自然分离法生产出的汽油有更好的抗爆性,可以提供更大的动力。同年,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标准石油公司最先用“伯顿法”实现(液相)裂化的工业生产。“伯顿法”使得汽油产量成倍增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汽油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伯顿因此获得1921年的珀金奖章。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高辛烷值汽油需求的增长,热裂化方法得到较大发展。20世纪30年代,催化裂化和加氢裂化技术诞生,伯顿的液相裂化法逐渐被各种新方法取代。“伯顿法”是最先实现工业化的裂化方法,也是人类加工天然油品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