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
辛普森等公司[英]生产硝基苯 1834年,德国化学家密切里希(Mitscherlich,Eilhardt 1794—1863)用一份安息香酸(苯甲酸)和三份消石灰(氢氧化钙)共同蒸馏,得到了苯。接着,密切里希用苯和浓硫酸及浓硝酸(被称“混酸”)发生反应得到了硝基苯。其实验方法如下:在大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浓硫酸和浓硝酸,摇匀,冷却到50~60℃以下,滴入适量的苯,不断摇动,使之混合均匀。然后,放在60℃的水浴中加热10分钟,把混合物倒入一个盛水的试管中,即可看到有油状硝基苯生成。该方法被用在工业生产时,需要大量的硫酸,以致产生大量的废硫酸和废水。1842年,俄罗斯化学家齐宁(Zinin,N.N.1812—1880)和德国科学家霍夫曼发现硝基苯被还原可以得到苯胺。1856年,英国辛普森公司、莫尔公司和尼科尔森公司生产硝基苯。为解决硝基苯制备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有人提出以惰性溶剂四氯化碳为反应溶液剂,可提高生产率,降低混酸用量,废酸可用四氯化碳萃取,且四氯化碳可循环回收使用。制备硝基苯除了上述方法以外,还有连续硝化法(即采用串联的硝化器,并加入稍过量的苯,以便充分利用硝酸,减少二硝基苯的生成,此法产能大,降低硝酸浓度)、绝热硝化法(此法的反应热可用来浓缩硫酸,减少副产物二硝基苯的生成)等。硝基苯被还原生成的苯胺被称为“染料中间体之王”,硝基苯的工业生产是染料工业的重要环节。
珀金[英]合成苯胺紫染料 苯胺紫即甲基紫,亦称“冒酜”,是一种三芳甲烷结构的碱性染料。1856年,英国化学家珀金(Perkin,William Henry 1838—1907)在制取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试验中,使用氧化剂重铬酸钾与粗苯胺进行反应,结果没有得到奎宁但却得到了一种暗黑色沉淀物。当他试图用酒精清洗试管时,发现沉淀物溶剂在乙醇里产生紫色溶液。他用这种溶液制作了染料,并将染料送到普拉斯公司进行测试,结果效果良好。1857年,他申请了专利并在哈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生产苯胺紫的合成染料工厂。其间,他发明了工业制取硝基苯、苯胺及提高染色效果的方法,强调用该染料染丝绸需要在肥皂水中进行,染棉布则需要加鞣酸(又名单宁酸,是由五倍子植物中提取到的一种多元酚类化合物,化学式为C76H52O46)。1886年左右,人们确定了苯胺紫的化学组成(分子式:C25H30ClN3)。苯胺紫的发现掀起了发现苯胺染料及其衍生物的热潮。1858年,霍夫曼发现了苯胺红(品红)。1861年,吉拉尔(Gérard)等发现了苯胺蓝(分子式:C32H25N3Na2O9S3)。此外,还发现了苯胺紫的衍生物,如翡翠紫、霍夫曼紫、碱性蓝、醛绿、藏红、碘绿、甲基紫等。苯胺紫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合成出来的化学染料,它的人工合成标志着合成染料工业的开端。珀金因合成苯胺紫染料而成为皇家学会会员,并首次获得了美国珀金奖章。

珀金用于制备苯胺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