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年
中国官服上开始使用补子 补子是缝缀于胸前和背后的方形(或圆形)装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规定职官常服用补子,以区分等级。明代补子以动物为标志,文官绣禽,表示文明;武官绣兽,表示威武。补子所用纹饰视身份而异:公、侯、驸马、伯用麒麟、白泽,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六品用鹭鸶,七品用
,八品用黄鹂,九品用鹌鹑,杂职用练鹊;武官一品用麒麟,二品用狮子,三品用豹,四品用虎,五品用熊罴,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盘领右衽,袖宽三尺之袍上缀补子,再与乌纱帽、皂靴相配套,成为典型的明代官员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