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
康索蒂姆斯公司[德]用乙醛氧化法生产醋酸 8世纪时,波斯炼金术士贾比尔·伊本·哈扬(Hayyān)用蒸馏法浓缩醋获得醋酸。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通过干馏金属醋酸盐制取了冰醋酸(无水乙酸)。长期以来,人们误认为醋酸和冰醋酸是两种物质。法国化学家阿迪(Adet,Pierre)证明两者是相同物质。1847年,德国科学家科尔贝(Kolbe,Adolph Wilhelm Hermann 1818—1884)第一次通过无机原料合成了乙酸。首先,二硫化碳经过氯化转化为四氯化碳;接着,高温分解四氯乙烯后再水解,并氯化产生三氯乙酸;最后,将其进行电解还原产生乙酸。1910年,人们从干馏木材得到的煤焦油中制取醋酸:先用氢氧化钙处理煤焦油,然后将形成的乙酸钙用硫酸酸化,得到乙酸。1911年,德国康索蒂姆斯公司建造了用醋酸锰做催化剂、通过乙醛氧化生产醋酸的工业装置。1925年,英国塞拉尼斯(Celanese)公司开发出甲基羰基化制乙酸的试点装置。但是,由于缺少能耐高压和耐腐蚀的容器,因此,此法一度受到抑制。1963年,德国巴斯夫化学公司用钴作催化剂,开发出了工业生产醋酸的方法。1970年,美国孟山都公司建造了使用铑催化剂生产醋酸的设备。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发明了使用铱催化剂生产醋酸的方法。用乙醛氧化法生产醋酸是工业规模的氧化法醋酸生产的开端。

通过乙醛氧化生产醋酸的装置
奥普尔[奥]用塔式法生产硫酸 650—683年,唐代炼丹家狐刚子在其书《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中,记载“炼石胆取精华法”,即干馏石胆(胆矾)可获硫酸。8世纪,阿拉伯炼丹家贾比尔·伊本·哈扬(Hayyān)通过干馏硫酸亚铁晶体制得硫酸。15世纪后半叶,瓦伦丁(Valentin,B.)曾提到将绿矾与砂共热制取硫酸,或者将硫黄与硝石混合物焚燃制取硫酸。17世纪,德国化学家格劳伯(Glauber,J.R.1604—1670)将硫与硝酸钾混合蒸气加热制得硫酸。约1740年,英国人沃德(Ward,Joshua)首次使用玻璃器皿生产硫酸,即在器皿中间歇地焚燃硫黄和硝石的混合物,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氧气、水反应生成硫酸,这是硝化法制硫酸的先导。1746年,英国人罗巴克(Roebuck,John)建成世界上第一座铅室法生产硫酸的工厂。1805年前后,他首次在铅室之外设置燃烧炉焚燃硫黄和硝石,使铅室法实现了连续作业。1827年,法国科学家盖·吕萨克建议在铅室之后设置吸硝塔,用铅室产品(浓度为65%的硫酸)吸收废气中的氮氧化物。1831年,英国人菲利普斯(Phillips,P.)用接触法有效地制取三氧化硫和硫酸。1859年,英国人格洛弗(Glover,John)又在铅室之前增设脱硝塔,成功地从硝硫酸中充分脱除氮氧化物,并使硫酸的浓度达到76%,从而使铅室法工艺得到完善。1916年,美国田纳西炼铜公司建成了世界上容积最大的铅室法硫酸生产装置。然而,铅室法生产硫酸生产效率低、耗铅多和投资高。1911年,奥地利人奥普尔(Opal,C.)发明了塔式法硫酸生产技术,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塔式法硫酸生产装置。塔式法的工艺原理与铅室法相同,它们都是以填充塔(又称填料塔)为主要制酸设备,塔内的填料提供了巨大的表面,使气体和液体得以充分接触,强化了扩散和吸收过程,导致二氧化硫的氧化和进一步的制酸反应绝大部分在液相(含硝硫酸)中迅速完成。与铅室法相比,塔式法节约了铅材和投资。1979年,德国对塔式法进行改良,即用二氧化硫烟气制成硫酸,并建成工业示范装置投产。塔式法制硫酸是铅室法生产硫酸工业的一大改进。